以「很久很久以前」做為開場白,就如同所有的童話與寓言故事一樣,名為蘇格拉底的雨蛙為了尋求「青蛙樂園」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豐饒和平的「那帕吉」,只是在學習「和平的秘密」的期間,他卻發現這國家的背後似乎有什麼不對勁……
這本以動物作為主角的故事,在一開始,你可能笑笑地把他當作寓言來看;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卻讓人變得怎麼也笑不出來,似是而非的對話不斷堆積,到故事尾聲你只會祈禱這只是寓言,而不是預言。
以「很久很久以前」做為開場白,就如同所有的童話與寓言故事一樣,名為蘇格拉底的雨蛙為了尋求「青蛙樂園」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豐饒和平的「那帕吉」,只是在學習「和平的秘密」的期間,他卻發現這國家的背後似乎有什麼不對勁……
這本以動物作為主角的故事,在一開始,你可能笑笑地把他當作寓言來看;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卻讓人變得怎麼也笑不出來,似是而非的對話不斷堆積,到故事尾聲你只會祈禱這只是寓言,而不是預言。
「在夢裡,我正倒立著……突然發現從我身上冒出了枝葉,從手上長出了樹根……一直伸到地面,不斷地、不斷地……然後從兩腿之間綻放出鮮花……」
在為了湊網路書店的優惠,意外發現了這本英國曼布克獎的得獎作品,成了我讀的第一本韓國文學。書名乍看下像在提倡素食主義、養生飲食的書目,但它不折不扣是本小說,一本帶有懸疑性質、談抗拒的小說:英惠先是抗拒吃肉,而後抗拒從事正常人的活動,最終,她抗拒成為人,抗拒活在世俗的框架裡頭。
智利推理小說家克里斯托瓦與妻子因為政治不正確而選擇移民到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夫妻多年間也從熱情趨於平淡。偶然間,他發現身兼演員和古董交易商的妻子馬賽拉的皮包裡竟然藏著一袋情趣衣物,閃過他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外遇?!在氣憤、嫉妒、猜忌等種種情緒驅使下,他扮演起偵探展開跟蹤與調查……
同時,鄰居的妻子死於用藥過量,而其幫傭不久也遭殺害;妻子的父親也因為過去為政府工作而遭到迫害,整天面對媒體與法院的攻訐撻伐。當一切都攪和在一起時,克里斯托瓦發現妻子和陌生男人驅車前往山區的宅邸,本來打算來個人贓俱獲,卻聽見妻子與人發生口角,在一時情急之下,克里斯托瓦出手解圍,但卻不小心失手砸死對方……
德文書名Siddhartha,若音譯的話多翻成:「悉達多」或「悉達塔」,是釋迦牟尼修道前的俗名,然而這本書並非敘述釋迦牟尼的故事,而是把戈塔瑪‧悉達多劃分成兩個人:修行的青年悉達塔以及得道的佛陀戈塔瑪,雖然兩人有短暫的相遇,但作品主要敘述的是悉達塔找尋人生意義的過程,所以書名採意譯的方式取作「流浪者之歌」。雖然本書仍富含宗教寓意,但不全然是為了傳教,比較偏向引導人走向心靈的平靜。
主角悉達塔出生於婆羅門世家,自小聰慧過人,本應隨著世襲制成為一個偉大的智者和祭司,但一心追求梵我,或者說是真理、內心的圓滿的悉達塔卻覺得如此無法消解永恆的飢渴,於是決定出走成為一個苦行僧─沙門。身為沙門,悉達塔學習離棄自我,克服痛楚、習慣飢餓、忍受疲勞,去除我執,去掉心中所有意象,只為了脫離輪迴的苦難,但在多年的修行之下,他卻發現這些不過是短暫逃離的方法,自己無法完全接受這些修行者的想法。所以,他又再度踏上旅程,與佛陀戈塔瑪論道,即使認同佛陀的道,但他卻覺得那只是表面上的,而非真正讓自己心底踏實,所以他再次離去。
偶然在便利商店的書架上看到這本,雖然非教徒,但多少知道這是個兄弟相殺的故事,而「家族鬥爭」題材也往往不是我的愛,大概是書的封面設計、還是書腰上的盛讚吸引了注意,現在已回想不得,總之這本書坐落在書架上多時,想不到這次一翻開竟然就停不下來,一天半就看完五百多頁,晚上做夢時劇情還不斷浮現,真慶幸沒有錯過這本書。
同年同月同日生,一個系出名門,家世顯赫,從小就展現對理財的天賦,雖父母早逝,但卻積極斡旋商場,建立起龐大的聯合銀行;一個出生就是棄嬰的私生子,曾相繼被德國俄國俘虜,輾轉逃亡美國後,從飯店小弟一路爬到跨國飯店大亨。作者用五百頁的篇幅從他們生寫到死,用字簡練,卻高潮迭起不斷,密密麻麻的事件線讓故事節奏緊湊,絲毫沒有讓人喘息的空間。作者不需要刻意鋪陳情緒,就能成功讓我們為亞伯在地牢與勞改營的艱辛遭遇提心吊膽,在土耳其差點慘遭斷手的時刻也讓人捏把冷汗的為他祈禱;凱因雖出生高貴,見他與覬覦遺產的繼父的爭鬥橋段不免讓人拍手叫好,也可憐涉世未深的他得周旋於銀行董事會之間。
比起《單車失竊記》的較高敘事性,小說之外,《複眼人》像是寓言也更像詩,一首用著略為抽離情感的輕柔呢喃去編織的詩。斑斕色彩的絲線中揉合了對自然的關懷與人生的哲理,在細膩卻淡然的文字下,來回於寫實與超現實之間,織出的畫面隱藏著深刻的隱喻與暗示。
書中有兩座島,從滿是神話色彩的瓦憂瓦憂島揭開序幕,面對必須放逐出海的次子命運,少年阿特烈在海上漂流數日後頑強地存活下來;海的彼岸是東岸尚未被破壞殆盡的台灣,失去了丈夫和幼子的教授阿莉思也失去了生存意志。一邊是求生的阿特烈,一邊是求死的阿莉思,橫跨在兩人之間的除了文化的隔閡,介於這兩座島之間的是龐大的垃圾漩渦,沖刷自環太平洋的陸地,人類的遺棄物在洋流的推進下所聚集而成,而這幾乎可以被稱為垃圾島的存在卻緩緩地往台灣前進……
以古典鋼琴大賽為主題,章節分成報名、第一、二、三次預賽和決賽總共五個章節,書中沒有煽情的橋段、沒有過分戲劇化的橋段,但卻同時摘下了「直木賞」和「本屋大賞」,以及各大排行榜的第一名,史無前例的超高評價究竟為何?
舞台設定於受到全球矚目的芳江國際鋼琴比賽,而這次參賽的除了來自世界各地著名音樂學院的學生之外,也不乏一些極具特色、讓人意想不到的參賽者:家裡飼養蜜蜂,獲得已逝傳說音樂家推薦的風間塵;以天才少女出道,卻在母親逝世後從舞台消失的榮傳亞夜;不論外表還是琴藝皆能擄獲人心,有茱麗亞音樂學院王子之稱的馬薩爾;年齡已達上限、平常在樂器店上班的高島明石。
怎麼樣的傷害可以製造恐懼?讓一個原本對自己有高自尊自信的女性在一瞬間成了受驚嚇的貓?除了待在密閉的空間之內,還要反反覆覆的檢查所有門窗的鎖,只為了不讓自己被懷疑與恐懼淹沒?我想多數人在腦海浮現出的答案都是同一個:性暴力。
凱薩琳‧柯岱兒在醫學中心擔任一般外科與血管外科醫生,她有個無法啟齒的秘密,兩年前她曾是一起性侵害的受害者,只是她當場擊斃了兇手。理論上兇手死了,她應該要了無恐懼了,只是事與願違,她被活生生的困在夢魘裡。這兩年,她換了居住地、換了工作、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築起一道道防禦的高牆,只為了讓時間帶走一切。可是,開腸剖肚的拿出女人的子宮,再用精準的刀法切開女人的頸項,那個明明死透了的兇手,卻捲土重來了……
明明談的家庭教師的教學案例,卻讓人覺得光怪陸離,荒謬至極,彷彿我看的是一部驚悚離奇小說,以一句「這都是為你好」為基調,發展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當然,能請得起家教老師的家庭,又與社經背景處於另一端的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唯一相同的是,對於父母而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節錄自紀伯倫《先知‧論孩子》
一株由被颱風吹斷的樹枝扦插而成的山茶樹,在地上牢牢扎了根,就如同深深篆刻在雨宮鳩子身體裡身為代筆人的使命。雖然表面上是文具店,但比起文具上的交易,這裡更多的是文字的交付。
所謂的代筆,原本是不識字、身有殘疾等無法親自書寫者,授權他人代筆。但在這本書裡,更多的是請人代筆寫下自己無法完整表達的內心話。當然在一開始會納悶「委託人自己寫不是更有誠意嗎?」或者是「用電子郵件的方式不是更方便?」等,但隨著委託人娓娓道來其故事之後,也慢慢可以理解代筆人的重要性與存在意義。鳩子用「買糕點贈人」來比喻代筆人,找更專業的其實無損心意。
二○一四年八月,伊斯蘭國(ISIS)入侵伊拉克一個樸實寧靜的小村莊克邱,遂行種族滅絕。所有成年男性排成列,遭集體槍決;年長女性被屠殺,丟入亂葬岡;年幼男孩被強迫洗腦,加入好戰分子;其餘女性則全數被送進人口黑市,成為在好戰分子之間交易流轉的奴隸。──這是伊拉克亞茲迪族人的命運,他們遭受這一切,只因為作為少數民族的亞茲迪教沒有聖書,被ISIS認定為不信神者。
人的一生無法預測,就像在一片漆黑中摸黑前進,而夢想實現的片刻就像是燃燒的火花,雖然有的人可能燦爛如跨年的煙火,有的人可能只是星星火光,當然更多的人終生夜行,然而,你願意付出多少的努力與代價去獲得它?
故事從煙花大會作為兩人邂逅的契機,年輕的漫才1藝人德永遇見了天才前輩神谷。神谷不受任何禮教約束,是個極致發揮「漫才精神」 且相當有魅力的怪人,也成了德永崇拜的師傅。而這本書寫了跨越十年的故事,但寫的不是兩人在舞台上發光發熱,而是在台下的日常,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扎的日常,畢竟在殘酷的現實之中能嶄露頭角的,是要多少的天分、實力,甚至是運氣?面對比賽中落選的時刻、被觀眾比中指的瞬間、看著新進後輩成了電視寵兒、被經濟壓力下只能喝著廉價的酒和吃著碎肉、看著網路上嘲諷的評論、在公園裡克難的排練、苦苦等待每一次的通告機會等等,只是即便如此,他們在根本有沒有人聽見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卻還是擁有著卯足全力想帶給世人歡笑的傻勁。這般種種失敗堆砌起來的人生,連養活自己都堪憂的工作,若只是憑著夢想與滿腔熱情究竟能持續多久?兩人除了互相鼓勵取暖、理解彼此之外,更需要的是面對現實的壓迫。故事中,德永也提到「在僅此一次的寶貴人生中,向或許會完全沒有結果的事情挑戰很可怕吧?」在無可奈何下,貫徹自己的熱情,或是與現實妥協,是沒有所謂的對錯,只端看你想追求的是什麼,即使微弱卻也要持續磨擦出火光,還是曾經燦爛過就好?
書名談及失竊,卻倒不是以警方辦案的刑事角度去追查真相,甚至這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竊案,若說是單車被偷了,倒不如說是過去的故事被一張張沉默的嘴與流逝的時間給偷了。一張舊照片作為鑰匙,開啟了一張張錯綜複雜、交織纏繞的網,而這一切都要從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一輛隨著父親失蹤了二十年的腳踏車……
只是每一個秘密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而且還和另一個秘密牽扯在一起。於是,我們隨著作者細膩寫實的筆觸一起和主角來到了古董雜貨商阿布的無奇不有洞窟,聽著阿布如何傳承著老師傅的故事;接著來到「鏡子之家」,聽著阿巴斯、眷村老鄒和日本士兵白頭翁的忘年之交與最後的潛水之旅;而薩賓娜母親留下來的蝶畫,除了色彩斑斕之外,是一隻隻蝴蝶死亡的證據,也是一段感情的句點;夾雜著日語、鄒族語與中文的錄音帶中,是巴蘇亞和神祕的銀輪部隊在緬北之森的血與淚;在故事愈趨尾聲,也愈靠近源頭,勝沼先生如何協助圓山動物園裡的一郎、瑪小姐和阿妹;靜子和穆班長之間的那種相知相惜又和主角的父親有什麼樣的關聯呢?由於多方的視野,讓這部作品有更強的延展性,除了角色形象立體鮮明,每條支線的劇情也都非常動人。
夏天那麼短暫,愛情卻如此長久。
十七歲的男孩艾里歐遇見了來自美國、擔任父親研究助理的奧立佛,他們共度了短短六星期的夏日時光,只是反差甚鉅,卻又極其相似的兩人之間,卻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