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jpg

德文書名Siddhartha,若音譯的話多翻成:「悉達多」或「悉達塔」,是釋迦牟尼修道前的俗名,然而這本書並非敘述釋迦牟尼的故事,而是把戈塔瑪‧悉達多劃分成兩個人:修行的青年悉達塔以及得道的佛陀戈塔瑪,雖然兩人有短暫的相遇,但作品主要敘述的是悉達塔找尋人生意義的過程,所以書名採意譯的方式取作「流浪者之歌」。雖然本書仍富含宗教寓意,但不全然是為了傳教,比較偏向引導人走向心靈的平靜。

 

主角悉達塔出生於婆羅門世家,自小聰慧過人,本應隨著世襲制成為一個偉大的智者和祭司,但一心追求梵我,或者說是真理、內心的圓滿的悉達塔卻覺得如此無法消解永恆的飢渴,於是決定出走成為一個苦行僧─沙門。身為沙門,悉達塔學習離棄自我,克服痛楚、習慣飢餓、忍受疲勞,去除我執,去掉心中所有意象,只為了脫離輪迴的苦難,但在多年的修行之下,他卻發現這些不過是短暫逃離的方法,自己無法完全接受這些修行者的想法。所以,他又再度踏上旅程,與佛陀戈塔瑪論道,即使認同佛陀的道,但他卻覺得那只是表面上的,而非真正讓自己心底踏實,所以他再次離去。

 

在修行的途中,悉達塔無法找到他所想要的,於是,他跳脫出原本的執念,進入世俗,進入了物質世界。悉達塔學習情慾和渴望、學習賺錢與交易。日子久了,他也慢慢腐化,他耽溺於遊戲人間,成了一個他過往鄙視的「童稚之人」。只是空虛與不快樂卻與日俱增,讓他再次決定放棄這樣的生活。然而走到河畔的他,卻被水中的倒映給嚇壞了,那空洞的模樣只想讓他結束他所厭惡的形體。就在他決定跳河迎接死亡的那一刻,他的心靈卻默唸出「唵」,象徵圓滿完整的「唵」,他沉睡已久的心靈醒了,他重新開始了。

 

悉達塔來到了多年前曾載他渡河的船夫那當學徒,學習傾聽河流的聲音,從河水的奔流體悟到時間的意義,載形形色色的人渡河中也了解到當初戈塔瑪的法,在無爭的日子裡獲得了平靜。數年後,悉達塔過去的情人欲帶著兒子渡河,兒子的存在讓悉達塔發掘了愛人的能力,但他卻沒有得到回應,兒子的叛逆與挑釁就像他當年離開自己父親一樣。這樣的痛苦鬱悶卻也讓悉達塔尋找到自己所苦尋的智慧:世界本身便是一種和諧與圓滿,只有經歷過歡喜與苦難後方能體會。去愛這個世界原本的樣子,並樂於成為其中一部份。

 

這本書雖然以入世前後分成兩部,但也可以簡單劃分成青年的自負迷惘、中年的汲汲營營與老年的看破一切。德國赫塞寫了東方色彩濃厚的印度青年故事,卻似乎和我們際遇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是否有如悉達塔一樣得到解脫,我們在經歷艱苦之後可曾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讓自己可以坦然接受這個世界的方式?雖然有意識到這件事,但我想能真的去接納一切,沒經歷什麼讓人大澈大悟的事,大概也只會淪為文字而非感受了。

 

另外,在讀這本書的期間,我的思緒一直呈現在渾沌之中,企圖想釐清文字背後的深意,想摸索所謂人生的真諦,無奈就算明明白白印在紙上的文字,我反覆讀了再讀卻還是覺得只搆得著邊角。在寫讀後感想時,少見的幾乎把劇情鉅細靡遺的寫了下來,為的只是想更接近故事的旨意。但要深入探討的,恐怕陷入了和悉達塔一樣的困境:冥想不如體驗。所以那些問題仍然存在: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人生活著的目的為何?如何追求內心的平靜?如何找到自我?這本書大概要列入每五年要重看一次的清單,可能才能理解這本充滿哲學意味與宗教色彩的書。即便故事已經盡可能深入淺出,但這還是我近年來看過最遙遠的一本書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