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節來到五月,土狼在大得叫人發慌的月亮下嚎叫,此時體型較高的植物,開始逐漸淹沒那些小小的花朵,偷走他們所需要的陽光與水。小花的花莖斷裂、花瓣萎謝,不須多時,它們就已經被埋沒在地底。是以,歐塞奇印第安人稱五月為『戮花月』。」全書開頭以充滿詩意的文字,來隱喻著這場殘忍血腥的風暴。
在各國的開拓史裡永遠不缺悲劇。一個世紀前的美國,居住在奧克拉瑪州的歐塞奇印地安人,在大西部時代開始時被驅趕到荒蕪貧瘠的土地上,拱手讓出了富饒的土地給白人開墾,沒想到這塊岩石土地下竟然蘊藏著巨量石油,從此被驅趕的印第安人轉眼間變成美國最富有的一群人。然而龐大財富的降臨,隨之而來的便是謊言、剝削甚至是殺機。
雖然書的封面明白指出是「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但我沒預料到閱讀這部紀實作品就像在觀看紀錄片一樣,書中附上不少相關人物、建築的照片,還穿插著各方的證詞、或引述媒體報導,彷彿在看一本具有小說筆法的報導文學。由於這個案件過於曲折獵奇,在劇情的鋪陳與推動上不但不會讓人覺得生硬,反而讓人迫切的想要知道後續真相。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抑鬱不得志的作家維克多,和一隻從動物園認養回來、患有憂鬱症的企鵝米沙,這是有點奇怪的開頭,但輕鬆又帶點無奈的筆調,讓人忍不住猜想後續要如何發展。
沒有寫小說才華的維克多,倒是意外的在報社得到一份書寫工作:「為還活著的政商名流寫未來訃聞」。訃聞本該是為了緬懷往生者而寫,但在收到總編輯一份份用紅筆畫線標註的生平資料後,寫起來也是行雲流水。收名單、寫訃聞、交稿拿錢,工作模式簡單,再加上豐厚的酬勞,實在無須多想。漸漸的,他有了錢、有個朋友託付他照顧的小女孩、有了新女友,還有隻寵物企鵝,想必在旁人眼中,這個奇妙的組合也像是個普通家庭吧。
沒多少日子,維克多發現他筆下的訃聞主角,在交稿後不用多久就會「意外身亡」,這當然不是死亡筆記本的套路,但只是寫寫文字又能造成什麼傷害,身上總是散發著疏離感的維克多不以為意。直到他在主管桌上發現標註未來日期的訃聞後,背後的真相逐漸明朗。愈接近黑幕真相,危險也就不遠了......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見滴答的水聲」,這句話即便不用加上主詞,我們也會直覺地認定主詞是動物,對吧?但其實植物也是有辦法「聽見」聲音的,植物是藉不同種類的音頻來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應。例如研究發現當月見草的花朵感知到蜜蜂翅膀的聲音時,花蜜的糖份濃度會增加 20%,以吸引更多昆蟲,增加授粉的成功率;而植物的根部則是靠著土地傳導的震動,找出水源所在的位置,朝有水分的方向生長;葉子也是極敏感的偵測器,當研究人員播放昆蟲啃食葉子的特定聲頻給同種類的植物實驗時,未被啃食的植物會釋放防禦相關的化學物質,來預防葉子被啃食。
以上內容並非取自本書,但他透過筆下的故事,讓人重新面對樹,轉換我們自詡「萬物之靈」的角度去評斷的習慣。如果將四十六億年演化史化作一天的長度,人類文明出現的時間不過是接近午夜的最後半秒鐘。就不過半秒鐘,那些在地球存在了十幾億年的物種,在極短的時間內灰飛煙滅,人類的貪婪帶給地球無法回復的浩劫。而這本書正是「藉人寫樹」,以九名主角去帶出一部長達六百頁的護樹行動,由於作者本身具有深厚的科學與文學專業,再加上閱覽上百本的讀物來作為這本書的根基,讓這本書不只是描繪生態的小說,甚至像是讀了本博物學的作品。
書中分成四個部分,樹根、樹幹、樹冠、樹籽。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腔熱情,若還搭配上才能,那是多麼讓人欣羨。只是男主角青瀨碰上了泡沫化經濟,在酒精的澆灌下,還連帶的失去了妻女,導致他成了沒有自己思想、唯客戶要求是從的建築師。直到一樁夢幻的委託案「請蓋一間你自己想住的房子」來敲門,讓青瀨喚回初衷,建造出夢想中的房子—刻畫時間的房子《Y宅邸》。不過,委託人卻在欣然收下房子後,不曾入住,甚至可說是從人間蒸發,究竟是房子有什麼問題?一切都只是他的自我滿足?還是委託人遇上什麼事故?當在心中種下懷疑的種子,竄入腦中的各種想像,將會使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第一次拜讀橫山秀夫,我無知的沒有預設它是本推理小說,讀起來覺得「重生」與「家」這兩主題占的比例更加濃厚,雖然青瀨確實全程都在追查委託人的謎團,但職業別不是檢警,所以採用的調查手法更貼近我們的想像,從周遭的鄰居、房東,以及遺留在空蕩蕩的Y宅邸中,唯一一張作工特別的椅子作為出發點,畫出一張橫跨多個縣市的尋人地圖。只是不過就是有幾面之緣、還算談的來的客戶,為了他的去向而大費周章的走訪各地,在很多人眼裡或許覺得他小題大作了,但在這趟尋人之旅中,青瀨拾獲的超出想像。橫山秀夫用著精緻細膩的筆法寫著青瀨所想所感,故事裡不只是解開謎團,更是青瀨的人生,橫山秀夫將尋人與青瀨的婚姻問題纏繞在一起,透過「你自己想住的房子」,連結到「家」的意象,而家之所以為家,是因為那是家人的所在。青瀨在過程中漸漸找回對建築的熱情,也更進一步的加深對妻女的認識,了解她們用著不同的方式表達對他的關心。除了親情線,書中另一條《藤宮春子紀念館》的競圖線,則是營造出男人之間的友情與信任,即便雙方免不了競爭意識和嫉妒心,但仍然可以被他們的堅定友情深深感動。在真相的背後,青瀨意識到原來有多少力量在默默之中支撐著他。
既然書的核心概念談的是「家」,書中也涵括著各種不同家庭的樣貌,也因為主角和作者都是男性,我們可以讀到比較少被深入探討的父愛,青瀨與水庫板模工匠的父親、青瀨與正值青春期的女兒日向子、岡嶋父子與吉野父子。四組親子關係中,可以讀出父親們的倔強、彆扭,與不善言詞,但更多的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子女,不論是為了尋找兒子的寵物鳥而失足跌落山谷的青瀨父親、女兒一句「我最喜歡」的評論而第一次聽見時間流動聲音的青瀨、想建立一幢代表作的建築讓兒子引以為傲的岡嶋、為了小女兒笑容不惜賣掉珍貴寶物的吉野。橫山秀夫以尋人為主幹,以親情與救贖化為繁茂的枝葉。隨著故事的進展,在揭開這宗委託案的謎底時,就像是迎面灑下柔和但明亮的北光,而身邊環繞的是微涼的、初春的風。雖然作品裡仍然有需要抽絲剝繭的謎團,但在橫山秀夫的筆下,讓這本推理小說不只是推理小說。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樁發生在跨年夜的銀行搶案,搶匪還在逃亡的過程中,進一步的挾持了一屋子正在進行房屋鑑賞的潛在買主作為人質,而樓梯間擠滿了正要衝進公寓的警察,只是在人質重獲自由、警方闖入案發現場後,除了一地鮮血,卻遍尋不著搶匪的蹤影。搶匪究竟如何作到金蟬脫殼?而這一切又是怎麼發生的?作者用了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只需要一個非常,非常餿的點子。」
在作者拋出案件的雛形後,簡單用兩條主線推進劇情:警方釐清案情真相、以及公寓裡的那場怪異的挾持過程。而之中穿插著證人偵訊的記錄、一次次的心理諮商過程、以及公寓裡潛在買主們的生命故事,書中丟出來的訊息量就像是吉卜力風格中爆炸混亂的屋子,會讓人不解作者堆砌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要作什麼,驚奇的是,這些看似無意義的閒聊與經歷,竟然在作者巧妙的編織下,相互影響,在結尾時好好地收攏在一起。另外,書中透過大量對話,來塑造各個角色鮮明立體的形象,雖然一開始可能不是那麼討喜的角色,甚至覺得有些人真是愚蠢的可笑,但在經歷這此綁架案後,竟然也都覺得可愛起來了,好像不只人質,連讀者也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說真的在一開始閱讀時,差點被證人偵訊的過程給擊敗,那些人質們彷彿是漫才裡負責裝笨的ボケ,跟問訊的警官根本處在平行時空,雖然往往不過兩三頁的篇幅,都讓我有種要高血壓的感覺,很想吶喊一句:「就沒有人可以好好說話嗎?」,都不知道要同情警方還是搶匪了,真的是一籮筐不稱職的人質。但在撐過一開頭的偵訊後,後面的劇情卻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翻。人生的發展並不總如預期,在因緣際會下,這群焦慮的人湊巧一同被困在公寓內,看著很有距離感的銀行主管莎拉剝開心中埋藏十年的陰影、擔心無法勝任好媽媽的年輕的同性伴侶茱莉亞和洛、為了讓對方更有活著的價值在退休後靠著投資房產賺錢的老夫妻安娜麗娜與羅傑、來幫女兒看房的老太太伊絲帖卻曾經和鄰居有一段不可告人的關係、被請來影響房價的兔子、不善言辭的房仲業者、幾乎失去一切而搶了無鈔銀行的搶匪、再加上負責辦案的警察父子檔吉姆與傑克,這些角色們各自有自己心裡的焦慮糾結、也都有想捍衛的事物,只是在這短短被挾持的幾個小時內,這群人在掙脫長年來的焦慮死結中,意外的治癒了別人。作者反覆敘述這樁挾持案的各個時間,「以混亂治療混亂」,再加上詼諧幽默的筆法,將人生百景的各種焦慮寫得無比生動有趣,其中還有很多敘述讓我深感心有戚戚焉呢。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底的書腰上印著:「如果能爭取到更好的未來,你願意說謊嗎?」
一場招募社會新鮮人的面試,從五千人中脫穎而出的六人,卻在決選面試之時被告知:「在場的這六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人渣。」為了掩飾過往不可告人的祕密、為了獲得夢寐以求的職缺,難得建立起的革命情感,剎那間形同陌路。不長不短的兩個半小時,不只粉碎了長久以來的努力付出,更摧毀了對人類的信任。一場互相舉薦的小組會議,成了互相猜忌辯駁的難堪場面,如同一輛失控的列車,駛往無可預期的方向......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首位獲得日本芥川賞(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的台灣作家李琴峰,在文壇上颳起一陣旋風,當時就讓我熱切地想拜讀她的作品,好奇她的選材、她構築的世界觀,即使在中間有惹出一些爭議,她的作品仍然是一放假的首選。無奈得獎作品《彼岸花盛開之島》尚未有中譯版(她以日文書寫,並且再自行轉譯成中文),所以先挑了這本作品來試水溫,這本為2019年入圍芥川賞的作品。
這本書收錄了兩個中篇故事,〈倒數五秒月牙〉與〈聖夜絲〉,全書筆觸溫柔淡雅,像和煦的微風迎面拂來,恰好吹皺一池春水;也像一杯很淡很淡的茶,不過餘韻卻讓人回味無窮。然而內容寫的卻是性別少數身分,並透過「異鄉人」的濾鏡(無論是性別或國族認同),鋪陳出在台日文化與語言差異下所衍生的困境,與無根的疏離感。兩則故事的時間軸皆短短一日,但卻能從字裡行間讀出層層堆疊起來深厚的愛戀。文字清淡,卻千迴百轉的揪人心弦。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價值有貴賤之分嗎?
─那如果秤的兩端是救人無數的醫生和十惡不赦的罪犯呢?
◇生命的價值能用金錢來衡量嗎?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連續殺人犯奪走了七條人命,其中甚至包含了血親,可是感謝他的人或許比憎恨他的還要多。這個男子,在平成時代開始之日誕生,終結之日死亡。他的母親將它命名為青,和他親近的人都叫他Blue。
故事由篠原一家滅門血案做為開端,所有人都被長年繭居的次女夏希殺害,而夏希則因藥物過量在浴池中停止了心跳。只是負責的警官在抽絲剝繭之後,發覺兇手可能不只一人,而夏希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雖然證據慢慢浮出檯面,可是就差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在政治因素之下,警方高層以兇手死亡結案。十五年過去,想不到相同的作案手法、相同的一張照片「命運之湖」,讓案情露出了曙光……
一本四百多頁、橫跨三十年的犯罪小說,作者採用群像的敘事手法,每個受訪證人皆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自成一章節,雖然書中頻繁的切換視角,卻不會讓人感到紊亂。這樣的推進方式,讓讀者不會受限於警官的視角,反而能從更廣大的角度來看待事件的全貌。雖然每個章節篇幅不長,但讀者可以從外籍移工、性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寬鬆世代等角度來感受平成三十年來的細節。而主要的人物反覆出現,例如兩起案件的負責警官,他們則是負責將這些際遇大不相同的證人提供的證詞,從點連成線,並構築出真相。在負責的警官方面,倒是有比較特別之處。以往推理作品多會由一人做主述,只是兩起事件相隔十五年,由兩個世代的員警去推敲出真相,是蠻少見的作法。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加納郡,少女被視為擁有使男性墮落的魔力,為了解除魔力,每位少女在十六歲那年,都必須被送進森林深處的孤島進行「恩典之年」儀式。在儀式前一天的「授紗之日」,已屆適婚年齡的男性,會挑選少女賜予頭紗,作為淨化回來後成婚的許諾。而沒拿到頭紗的少女,在恩典之年後,將被迫勞役終生。只是,天生反骨又充滿好奇心的泰爾妮,卻從歸來的少女眼中,看到顯然易見的憔悴與空洞。究竟不能說的「恩典之年」發生了什麼怪事?
故事一開始,我們從泰爾妮的質疑眼光中,發現小從身邊的父母姊妹、大到一整個郡都有說不出的怪異。女孩不能集會、不能披頭散髮、不能作夢、婚後也只是丈夫的財產、眾人會在行刑樹上燒死不合乎規準的人等,而這一切卻沒有人覺得哪裡不對勁,好似只有泰爾妮有思考能力一樣。泰爾妮就像全身長了刺的異端,覺得「恩典之年」這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陰謀。而這樣的人設,自然和擁有美貌、一切得天獨厚的嬌嬌女琪絲汀犯沖(琪絲汀的人設可以想像歐美青春校園劇裡頭的不可一世、處處與主角作對的bitch)。當恩典之年揭開序幕之後,三十多個出生只為了成為好妻子而準備的少女,要在糧食匱乏、外頭又有準備獵殺她們的盜獵賊的孤島營地生存一年,可想而知,《大逃殺》、《蒼蠅王》的反烏托邦劇情在營地裡上演。
劇情推進的速度不拖泥帶水,看著少女們的心靈逐漸扭曲,行徑轉趨瘋狂,我們開始懷疑魔力的本質,當泰爾妮提出對魔力與詛咒的挑戰時,其他被洗腦一輩子的少女,為了維護堅信的價值,反而更加抗拒與反彈。他們只相信自己所被教育的,即使做出殘忍的行徑也渾然不知。看到營地裡的對立每況愈下,真心覺得既視感強烈的可怕,現實社會中不乏因為價值立場不同,而產生雙方叫囂謾罵的情形,網路上隨處可見不堪入目的用字遣詞。另外,除了維護自身信仰之外,也可以瞧見人性的懦弱,為了不要成為下一個受孤立、被針對的目標,勇氣、真理什麼的不再重要,少女們的倒戈也讓人深感無奈。這裡要小小稱讚作者的是,她筆下的泰爾妮很具有人性,她不是生來無所畏懼,你可以看到泰爾妮內心的糾結與自我懷疑,她沒有這麼堅定,也不是這麼勇敢。只是不知名的恐懼,最容易分化團體,琪絲汀為了鞏固權力,塑造出共同敵人莫過於最方便的手法。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度很懷疑自己的閱讀速度,但這本四百多頁的書,卻讓我在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看到故事尾聲還有點頭皮發麻。只能說不愧是本屋大賞第一名的作品,故事相當流暢易讀,雖然設定上真實的有點殘忍,但相當精彩。
這是一個與幼兒遺棄、戀童癖、誘拐、性侵和家暴有關的故事。我相信這些關鍵字應該已經能讓不少人浮想聯篇,甚至已經腦補了「加害者」和「受害者」的成長經歷。只是外人的解讀,與事實,或者與「真實」到底能有多大的落差呢?
主角更紗出生在自由奔放的家庭,只是父母的灑脫不羈在充滿樣板和集體意識的日本社會裡,顯得格格不入。作者用極其日常的對話帶出,在日本,偏離常軌的作為或思想,都可能讓你成為眾矢之的,但更紗還有家庭這個堡壘,讓她能不受拘束的快樂成長。然而,快樂的日子卻停在九歲。爸爸驟逝、媽媽選擇不告而別,更紗在阿姨家除了要謹言慎行的逼迫自己融入所謂的正常社會,還要在夜裡懼怕表哥的騷擾襲擊。直到她遇到了在公園裡盯著國小女孩看的戀童癖佐伯文……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使你被囚在孤懸海外的島嶼,而你擁有的財產僅是一支手機,你會怎麼做?
庫德族出身的布加尼,原本在家鄉伊朗從事調查記者的工作,但因為報導工作以及支持庫德族獨立而遭到迫害。布加尼於2013年欲投奔自由,逃往澳洲。不料迎接他的卻是長達六年多的監禁生活……
而這本著作正是他以波斯語,透過成千上萬則簡訊、WhatsApp、電子郵件等形式來偷偷報導在馬努斯島發生的事。在本書出版前,他甚至用手機祕密拍攝了記錄當地的電影《望眼欲穿的難民營》。而馬努斯島究竟位在何處?它其實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的東北方外海,是澳洲於2013年推行的「離岸政策」關押難民的拘留中心。在這個熱帶原始的小島上,是上千流離失所的難民的新地獄。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9年,柴斯.安德魯的屍體躺在廢棄的防火塔下、那片杳無人煙的沼澤地裡,現場沒有任何足跡。」這樣子的開場,對於熱愛懸疑推理小說的我而言,嗅到一絲不尋常的味道。只是,下一頁時間退回1945年,奇雅誕生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沿岸棚屋中。而在奇雅6歲時,媽媽受不了爸爸長期酗酒與家暴,留下了五個小孩離家出走,而奇雅的哥哥姊姊也陸續逃離。直到十歲,整個棚屋只留下孤零零的她……
隨著奇雅的成長,我們彷彿跟著她在溼地挖貽貝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在窄小的水道上駛著老舊的小船尋找泰特的身影、在橡樹根上學習識字與閱讀;也陪著她蒐集羽毛和貝殼、拋撒著麵包屑餵海鷗、觀察著螢火蟲的信號。她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濕地,溼地就像是她的母親,教養她、保護她,而她也從觀察大自然中去思忖人類的本性。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至今已奪走230萬條人命(大概以一天一萬人消失的速度失控前進,這數字還不包含沒有計算到的,或是出院後因為後遺症病故的人數),但是230萬人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概念?當數字一旦太過龐大,似乎就會顯得抽象。如果把這個數字換成你身邊每10個人要死去一個,會不會突然變得相當駭人?這時候只能慶幸臺灣地處孤島,加上17年前SARS的記憶,讓我們異於歐美國家的緊繃,也讓我們的生活不至於崩盤。但正因為臺灣與世界的恐慌脫節,也就讓我對這本被譽為神預言的書《鼠疫》燃起興致。
卡繆於 1947 年發表小說《鼠疫》,描述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境內一座城市奧蘭(Oran)爆發鼠疫而封城的故事。雖然情節均為虛構,但卡繆的《鼠疫》其實是藉由疾病,隱喻二戰納粹佔領下的法國,納粹猶如滿街的老鼠,異族的暴政則好比瘟疫的擴散,民眾就像被關在集中營裡,失去了尊嚴與自由。但誰能料到,書中此番看似荒謬的情節到今日竟成了現實。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宮優子,誕生時是水戶優子、後來改作田中優子,還曾經是泉之原優子。十七年的人生歷經了三個父親、兩個母親,家庭型態改變了七次。」光是這樣的敘述,想必讀者已經開始為她的際遇感到憐憫,想像在這種家庭關係複雜的情況下成長,長期缺乏愛與關懷、可能長成了陰鬱負面的性格等等。不過,小說開篇的卻是優子為自己沒有任何不幸充滿歉意……?
書名的「接棒」指的是由毫無血緣關係的人接續養育,其實也就是社會中常見的喪親、再婚又離婚的過程。只是在《接棒家族》中,那些拿到接力棒的父母們,雖然有著性格上、條件上、表達方式上的種種不同,但對於優子的愛卻都是真誠毫無保留的。故事敘述時序以現在穿插回憶,循序漸進的疊合起來。從優子的視角來帶出這些有著鮮明形象的父母們,不論是遠在巴西工作的生父水戶、或是年輕時髦但卻願意自我犧牲的繼母梨花媽媽、又或者是沉穩內斂有點距離感的泉之原先生、還是年僅37歲有點無厘頭卻是現在照顧者的森宮叔叔。當故事在進行時,雖然可以察覺到優子的小心翼翼,大概是出於關係不如血親的穩固,可是流動在他們之間的愛,卻是那麼的自然。這本小說解構了家人的定義,當家人不再以血緣來綁架彼此,不再總認為凡事都理所當然,而是多一點發自內心的關心與珍惜,那樣的情感上的連結,才是真正的家人吧。(題外話,個人覺得把重組家庭詮釋的最棒的作品莫過於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了,情感與羈絆的建立,血緣其實不如想像中的必要。)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