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經典名作一直是有趣又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看到為了紀念莎翁逝世400周年,文壇上有這個「挑戰莎士比亞」的活動時,立刻毫不猶豫的下單了第一本:改寫《冬天的故事》──時間的空隙。以全新的觀點,寫下現代版的故事,至於改寫的如何,沒看過原版的我,相當喜歡。
在改寫版開始之前,先有個原作概要,讓讀者可迅速了解莎翁筆下《冬天的故事》的劇情發展,不過小缺點是,照著原架構去改寫的話,結局都不用猜了!但這樣也好,我個人實在不喜歡悲劇,提前知道發展走向的話,看了也不會提心吊膽(笑)
改寫經典名作一直是有趣又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看到為了紀念莎翁逝世400周年,文壇上有這個「挑戰莎士比亞」的活動時,立刻毫不猶豫的下單了第一本:改寫《冬天的故事》──時間的空隙。以全新的觀點,寫下現代版的故事,至於改寫的如何,沒看過原版的我,相當喜歡。
在改寫版開始之前,先有個原作概要,讓讀者可迅速了解莎翁筆下《冬天的故事》的劇情發展,不過小缺點是,照著原架構去改寫的話,結局都不用猜了!但這樣也好,我個人實在不喜歡悲劇,提前知道發展走向的話,看了也不會提心吊膽(笑)
像一是本詩集,訴說著滿溢著悲傷卻美好動人的故事。我不是一個浪漫主義者,隔絕了愛情故事,但好在沒有錯過這一個。
女主角海瑟,16歲,甲狀腺癌患者;男主角奧古斯都,17歲,骨肉癌患者。光是這樣的背景設定就容易讓人跌入「抗癌的勇氣」、「實現最後夢想」或是「愛的你死我活的青少年戀情」的假想泥淖。然而,作者顯然跳脫了框架,在你以為也算是完成某部分的夢想時,劇情的安排總是讓人意想不到,而阿姆斯特丹的旅程,直到故事結尾都還有強而有力的回馬槍,讓人再度由衷佩服作者的功力。
1942年6月12日,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入侵荷蘭。十三歲的安妮記錄下「安妮等兩家猶太人加一個醫生藏匿在閣樓密室兩年的生活點滴」。而故事終止於1944年8月1日。
其中大概以1943年年底作為分水嶺,在一次睡夢中,安妮夢見昔日好友向她求救,從那一刻起,她像是一夕之間長大似的,變得成熟懂事許多,簡直判若兩人。
電影很夯,但和書的劇情還是有不少出入。小說的厚度很夠,所以描寫得極為細膩,讓我一點也不覺得莉莉的變化很唐突、自私,或是葛雷塔的做法很癡傻。小說的結局甚至沒把莉莉寫死,但留有的想像空間,實在讓它的美感更提升了一個層次。
噢,這本書我也很愛。到底是當一個快樂的笨蛋好,還是當一個痛苦的天才好?
這本書厲害的是它是五十幾年前的作品了哪!!!那個時代就有這樣的思維去創造這樣的故事,讓一向只看現代文學的我忍不住動搖,是不是該去把那些不曾追過的名著一一找出來拜讀了啊!不然錯失掉隨便一本好書,都好可惜哪~~~~~
本書分為三個章節。在每讀完一章,你會覺得故事不就到這裡嗎?然後自己預測了一個可能性的結尾。但是下一章的開始總會來個急煞,當你措手不及時,故事已經完全朝另一個方向前進了!燈愣!雖然法國作品會讓人覺得有點細碎,而最後的犯罪動機也不是太讓人意外。但是,究竟什麼才是正義,倒是看完書之後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看到李安即將要把它拍成電影,所以選來讀讀。想不到,我竟然沒思考到,李安的片,我沒有一部對味的,怎麼還有種選來看!於是乎,伊拉克戰爭的英雄如何在奇怪的狀況下凱旋歸國,並且受到莫名的擁戴,如果你對這個題材有興趣,在自己翻閱吧?個人覺得有點過於冗長了。
兩位華人作家合寫的作品,一人一條主線,交叉著呈現。政府的超級電腦監控著犯罪率,但背後隱藏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這部融合推理、科幻、人性、犯罪的小說,最厲害的莫過於,你猜不到它的發展方向,就像是電影《Inception》一樣,一層又一層的,時間軸的巧妙運用,也讓作品的結構更加縝密複雜。若是再澄清真相的部分能在更細膩一點,會更加出色。
作者同白晝之夜,接連著看可以知道我有多愛白晝之夜。但這本雖然題材是一戰背景,而且談的是同袍之間若有似無的禁忌情愫,原本應該是我的菜的,但可能期望太高,作品又太虐,導致我還是喜歡前一本一些。
這陣子看到最愛的一本,兩條時間軸,一條從昔到今,另一條反之,交叉串起末代沙皇的故事。劇情吸引人到讓人愛不釋手的境界,在將近尾聲呈現的關鍵那一刻的畫面,揪心到讓我幾乎落淚,真的是非常成功的一本巨作。
有些心思細膩的人,或許只消用點心思,就可以察覺別人的情緒,進而成為一個體貼的人。但如果,你並不想知道,又或者說你沒預計要察覺,卻無意中知道對方的心意呢?你可能意外的知道他有多麼悲傷、憤怒;也可能是更不易查覺的,對方可能想隱瞞起來的,像是對方的脆弱,或者是背叛。被你知道了,該怎麼辦呢?
故事中的女主角─蘿絲,隨著作者輕柔細膩的筆觸,淡淡的從她八歲,一口氣寫到她成年。只不過,在八歲的那年生日,她在媽媽親手作的檸檬蛋糕「嚐」出了人們的情緒!
凱蒂,一個為了挖掘真相而不顧一切的記者,盲目的追求自以為是的正義,但在一次錯誤的報導,不但毀了對方的名聲,也讓她的事業從此一蹶不振。
說真的,在台灣嗜血媒體的操弄下,不知道有多少無辜的、受到迫害的案例,但媒體們似乎從來都保有「言論自由」而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或是遭受撻伐。所以看著主角因為失誤而遭受民眾的惡劣攻擊、集體霸凌,其實是覺得蠻不可思議的。
終於看完了,當初怕候機太無聊,索性買了本書填充空檔。想不到,事到如今過了一個多月,我終於把它結束了。
如果有人跟你述說了一段在你身上發生的事,你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你會相信對方嗎?但如果換了個前提,你喝了不少酒精,在恍惚之中,究竟哪些記憶才是真的,你真的能夠判斷嗎?
酸臭之屋,顧名思義的可以從各個短篇故事中嗅到酸敗腐臭之味,藥癮、性愛、酒精、暴力等諸多犯罪形式在此書裡彷彿就像我們喝一杯白開水如此稀鬆平常。
作者用吊兒啷噹的敘述方式,寫著千奇百怪的故事。前半本書是由二十一個短篇組合而成,但各自獨立,故事長則十多頁,短的只有兩三頁,篇幅雖短,但作者就是有辦法像魔術師一般,用無法捉摸的戲法呈現出讓人瞠目的故事。而書的後半則是由中篇小說「聰明的傢伙」所構成。
抓住眼球的標題一向很重要,而書名這句話精準達到這個目標。
只能說對這個世界理解的太少,也太慢,在看完半本書的同時還在納悶:「他就是要重複同樣的劇情下去嗎?」就算看完書的最後,頭殼上的問號和驚嘆號還是沒消除,直到在網路上尋找書評評價,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本寓意深刻的書哪!
一本獲得相當崇高讚賞的書,而作者赫拉巴爾則是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了不起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描寫普通、平凡、默默無聞、被拋棄在「時代垃圾堆上的人」。就如同本書書寫的是一個在廢紙收購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漢嘉的故事。
書的封面寫著這樣一句話:「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但這個love story卻不是我們認知那種人之間的愛,而是用生命去刻寫了老打包工漢嘉和他經歷過的情人,他的工作,他的時代,還有他當作廢紙打包的書,以及對他的生命的愛。
看到書名的第一個想法便是:這個世界本無非黑即白,有的只是中間不同漸層的灰。我相信沒有人敢說自己身上沒有任何一絲罪,只是「罪與罰」之間的平衡要怎麼去拿捏裁奪,這正是司法該去煩惱的事。
席拉赫的作品讀過《罪刑》和《罪咎》,這本《誰無罪》是他第一本長篇小說。但相較起來,我可能多愛短篇一點,長篇的辯護小說讓我想到史考特‧杜羅(Scott Turow)的《無罪的罪人》,那本不論是厚度或是精采度,個人都覺得略勝一籌。
這本書是前一陣子看的了,但一直沒空寫點什麼,現在正式面對這件事,卻也怕會把這篇心得寫差(也只有面對這種書才會生出的憂慮)。《人鼠之間》光是榮獲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這點,就非常有讀的價值。這是一本雖然薄、故事架構也顯的簡單的故事,但在讀完的那一刻,內心卻像被什麼東西重重擊中了,悶悶的、苦苦的、有點痛的,但也覺得這是最適合不過的結局了。
那是一個最艱苦的時代、一個卑微的夢想、一段艱辛的友情,喬治帶著他的大個子好朋友藍尼的故事。喬治腦袋精明,而藍尼卻像一個徒增個子不增腦子的孩子,藍尼雖然善良,卻不斷的闖禍,兩人只好四處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