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2030046-198121688.jpg

一張簡單的字條,卻是這一切的開端,也差點毀掉他多年用心建築出來的一切。

 

 

 

我記不起來是什麼時候什麼理由買了這本書,或許是書名,或許是伯恩斯坦文學獎,又或許是網路上有不錯的評價吧?一開始看的時候,因為對故事背景太過陌生,差點錯過了一本好書。

 

文中提到了種族、國籍、政治、歷史文化、宗教、語言、道德標準等問題。到底誰是阿拉伯人、誰又是猶太人、還有誰可能是以色列阿拉伯裔;談到以色列獨立戰爭、談到所謂的西岸或是加薩,而文中最主要的城市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共用的首都東、西耶路撒冷;四周鄰國約旦、埃及、敘利亞、阿拉伯、黎巴嫩等等對這塊複雜土地的影響。以上都是一些曾經短暫出現在新聞畫面的詞彙,但它們卻從來遠的像是另一個平行空間,直到這本書讓我稍稍窺見了那個極其複雜的世界的一隅,複雜的程度大概就是你問作者讓他說明自己到底是什麼人,他恐怕還會頓了頓後回答你一連串的分析,而不是單純的:巴勒斯坦或是以色列。

 

而上述提到的大概是這本書一開始讓人難親近的原因,但它畢竟不是本歷史故事,而是一本以諷刺文學為基底的懸疑小說,所以倒是不需要有多大的擔憂。它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高潮迭起讓人屏息看到最後一刻,還被意外結局刺激的心癢癢的好書一本!

 

 

本書以兩條線串起這個故事,最開始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敘述律師這條支線,之後第二章卻切換到以第一人稱的敘述的攝影師角度,兩條線交錯,從看似無關到最後緊緊交纏。

 

如果讓我以簡單的一句話概括這本書,別人大概會以為它不過是通俗的連續劇:律師發現妻子疑似外遇後的一連串調查。但其實這本書談得更多,從作者的筆下,我們可以構築出兩人的性格,也可以漸漸了解因為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讓他們會有這樣的反應。也可以稍稍了解到那個充滿矛盾、衝突、融合的空間場域。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背後隱藏的那個巨大秘密。

 

因為一張紙條,讓原本令人人欣羨的律師,徹底變了個樣。一邊讀,一邊讓我思考:什麼是婚姻?什麼又是愛?律師愛他的妻子嗎?還是只是想佔有?或者是害怕失去?害怕旁人的閒言閒語?還是民族性的「榮譽感」作祟?當初的衝動化為一紙的承諾,如今還會想再做出同樣的選擇嗎?

 

一邊看著作者對律師焦慮又毀滅滅性的想像力做鋪陳,一邊懷疑著是否愈是沒遇到挫折的人愈是無法有正常的危機處理能力?雖然先往壞處做打算可能是比較保險的做法,但每每好的念頭浮現,就急著抹殺它,然後轉趨於惡意,理智逐漸被猜忌、憤怒及嫉妒淹沒。律師既自負又自卑,真正擊垮他的並非妻子外遇這件事,而是那些出自幻想來的指控及罪名,在不斷的自問自答下,開始質疑,甚至否定那些原本自己篤信不疑的信念。

 

律師是極為矛盾,律師的內心想要假裝是追求自由拋棄傳統的那一方,但卻又被過去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塑造的一絲不苟。發生在別人身上,他可以輕鬆的訕笑,但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卻諷刺的發現,自己才是真的無法脫身的那一種人。看著律師在西式教育和傳統思想上拉扯,複雜的心理糾葛在作者筆下十分精采。

 

至於第二條線的社工師埃米爾和被看護者尤納坦,在第二章一開始就寫到:「尤納坦死了。上週四我替他料理了後事……」與第一章結尾的衝突也讓人的好奇心被狠狠戳了一下。看著埃米爾冒著險的嘗試,和露夏蕾給的反應,都讓我好生佩服作者的巧思,同樣是追求,但埃米爾那一步步都那麼的徬徨無措、步步為營,深怕自己又得回到那噩夢的深淵,實在叫人同情。

 

而尤納坦的母親露夏蕾可以說是書中我最喜歡的角色了吧?從絕望中生出堅毅、她對尤納坦和埃米爾的作法,雖然我不是完全了解她的心境,但在作者少少篇幅的描述下,卻讓我很喜歡即使面對埃米爾頗具爭議的做法,卻還是支持他的勇敢。大概是本書活的最痛苦,卻又是活的最自由、最自己、好像什麼都失去了重量的人了吧?

 

書中也談到認同問題,不論是律師、埃米爾或是尤納坦,身分認同、種族認同。究竟身為居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會怎麼定位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我們口中的「種族歧視」在他們的生活裡到底是一件多麼切身的事,種族上的標籤對他們而言會是如何的傷害?作者將一切融入故事裡,讀起來讓也有「國家認同問題」的我覺得頗感微妙。

 

而最後的結局,到底什麼才是真實,最後究竟是律師的妒忌多疑,還是攝影師所述說的一切全是謊言?

 

就如同序言簡介所言:作者精準無比的分鏡安排,如調查員一路抽絲剝繭,直抵那如琴弦突然斷裂的結束瞬間,讓我停在一種「影像的驚嘆號」狀態上。

 

在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稍顯沉悶生硬,敘述過於詳實,但只要耐下性子,這絕對會是一本讓你出乎預料大呼過癮的好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