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做工的人.jpg
僵硬變形的關節與水泥咬手的潰爛,從沒痊癒過,

隔著圍籬的冷漠歧視,和圍籬內的直接壓迫,

幾瓶維士比、一管注射針、一個小藥瓶……

他們只能無奈認命,

這世界卻不能棄之不顧。

 

原著初上市時,立刻被文案吸引,又因為讀了壹週刊出版的《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覺得這樣的社會議題是該被知道,甚至很適合被選作教材的。只是,想不到真的讀這本書竟然拖延到電視劇都改編上映之後,才真的有閒暇找來拜讀。近年來,台灣有不少成功的電視劇,但每當我回過頭來看原著,都會發現編劇其實都只從中抽取了一些元素,有點像是精神忠於原著,但劇本編寫和原著往往是兩部相關性不高的作品,例如:花甲男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然而,我很喜歡這樣的方式,能一口氣欣賞兩個好作品,身為讀者是再開心不過了。而本書也是如此,三個主題,27個篇章,真的和電視劇明顯相關的,可能只有「走水路」一篇,短短的十頁篇幅。相較於電視劇具有強烈的情緒渲染力,這本書的故事張力雖然偏低,但卻讓人每讀完一小篇,便得花時間沉澱反思,是本文字量不多,卻要讀很久的書。

 

這本書是身為菜鳥監工的林立青記錄下他的所見所聞,原本以為會比較接近報導文學的形式,以諸多個案的故事鋪陳出社會底層的群像,為這些不擅表達的人發聲。但此書多以他的經驗與印象出發,揉合後寫成散文。在主觀的詮釋下,少了人物的深入刻劃、也少了真實情境的對話呈現,但是倒也沒有多了一層隔閡的薄膜。因為他是第一線工作者的身分,平常就與筆下的這群人生活在一起,他能寫下比採訪更貼近的真實,讓讀者更能用平視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悲喜與無奈,平實直白的文字中,充滿了對「人」的關懷。然而也因為他是圈內人,難免造就他的立場不夠冷靜、客觀,他對於執法者、政府的抨擊批判,雖然辛辣、一針見血,看的讓人大呼過癮,但似乎也讓基層的執法者感到難為,或許「依法執行」確實不近人情,但如果無法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那些言詞不就也只是無奈的牢騷罷了?究竟能否藉著作品的暢銷(我手上是六十七刷!),而真的去改變僵化的制度、去改善勞工的工作環境,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另外,雖然書名為「做工的人」,但他取材的對象很廣,從工地的從業者,到與工地周邊生態相關的業者,讓作品讀起來不會顯得狹隘單薄。從粗重體力活而引發的各種身體不適談起,除了工作艱辛之外,他也談到在工地現場出入的除了工人,也有被嚴重剝削壓榨的外籍移工、找不到工作的更生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新住民女孩、正在躲債無法有拋頭露面工作者、也有在工地裡拾荒的人等等;形形色色的人在這個彷彿是世界邊緣的工地現場裡努力掙錢、掙扎求生,為的不是翻身,求的只是一家人的溫飽。除了工人們,他也談圍繞工地的種種,檳榔西施、茶室小姐、看板工、外籍移工與配偶等,各種角色交織出台灣社會底層的樣貌。在我們不曾留意的社會角落裡,有很多人其實拚了命,卑微卻認真的活著。

 

然而,在白領至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中,人們無知的傲慢,可能是一個優越的眼光、是一句無心的話語,又殘忍地將偏見的標籤的貼上,漠視他們辛苦的為我們打造出一座座城市與橋梁,一幢幢他們根本無法入住的高樓。透過這本書的文字,作者讓我們直視所有認真活著的小人物,即使他們的工作不那麼光鮮亮麗,但都是值得感謝與尊敬的。

 

年輕菜鳥監工,除了可以圓融世故的應對各種棘手的狀況,但仍保留一點熱血,憑著一點理想性與失落傷感,寫下對現有制度的抗議、對階級不公的憤怒,替這群在無力中掙扎、卻又被漠視與歧視的勞工族群發聲。這是一本需要被好好閱讀、討論的作品,相信只要多一個人願意去傾聽、多一分力量去支持,這個社會終會多一些公平與尊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