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情者.jpg

慚愧地承認,對於越南的認知實在淺薄的可以,即使曾經接觸過一些來自越南的新住民,但只能大概指出它的地理位置,和在舌尖上殘留下魚露的印象。把時間回推到四十多年前,曾經對台灣,或者是美蘇有重大影響的越戰,卻只是教材裡的一場戰役,一個名詞,直到翻開這本厚重的《同情者》,不單純只是四百多頁密密麻麻的文字,談及戰爭很難不沉重,好在阮越清以帶著譏諷、詼諧的讓人莞爾的筆法來寫下這本書。

 

越戰,西貢淪陷,當它不只是歷史上的數據與一場場攻擊行動,把戰爭化為文學,它往往會有被賦予的立場,無論是美國人眼中的越戰,或是北越共產黨勝利者的越戰,在各自的傾向上,一不小心便會流於民族激情。阮越清以北越派至南越的間諜作為主角,甚至一度流亡於美國,也因此能從多個角度去切入,有時候從西方文明的角度、有時候以革命分子的角度、有時候以失根流亡者的角度看祖國,讓讀者看到不全是「勝利者」寫下的歷史姿態。

 

主角長時間臥底在南越,當北越戰勝,他理當是個「勝利者」,但是面對他的朋友、隊友、上司等倉皇狼狽逃往美國,他一點也沒有勝利者的狂喜,反而跟著來到美國。他在南越─北越、國家主義─共產主義、美國是維持世界和平的老大哥─美國是自我中心的叛徒、誕生於越南─受教於美國、法越混血身分等等衝突之下,雖然理智上忠誠於北越,但那條界線卻愈趨模糊。最後,他甚至為了保護朋友返回越南邊境準備復國,只是在被俘獲之後,他又成了「失敗者」。不管身分或是心境上的分裂,令他在認同問題上飽受折磨,而我們過他扭曲的自白中,看著裡外不是人的他,夾雜著強烈的矛盾與痛苦,無語問蒼天的無奈,再加上時不時的被種種罪惡感給糾纏,即便阮越清設定的主角有點玩世不恭、憤世嫉俗,但還是讓人看見戰爭如何把他消磨得不成人形。

 

而這本書其實是主角被俘後所寫下的自白,書中幾乎沒有對話,也沒有戰爭武打的描繪,劇情主軸在流亡後的日子,但阮越清的黑色幽默,以及對美國諸多文化的批評與見解 (其中很喜歡的片段:我很同情天真的法國人,竟以為要開發利用一個國家就得先去瞧瞧,好萊塢的效率好多了,想開發利用的國家,用想像的就好了……這是第一次由戰敗者而非戰勝者為戰爭寫歷史),再加上縝密的布局,讓這本自傳性小說不乏懸疑與驚悚性。而故事的格局時大時小,大的可以是一個毫無自主權國家的困境,流亡政府如何籌備反攻的支持援助;小也可以小到一個小軍官在這荒謬世界裡的吶喊,不論是對受到歧視的身分、沒有結果的戀情、還是對於家人與朋友的複雜情感等。

 

阮越清以歷史事實為骨幹,以虛擬人生為血肉,以第一人稱角度出發,讓人更能感同身受。愈是讀到故事的尾聲,就愈覺得文中引用黑格爾的話真的是再適合不過:「悲劇不是對與錯之間的衝突,而是對與對之間。」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勝敗,一切模糊的像是暴風雨前的天色,變化萬千。然而為了自由與獨立你又能犧牲什麼?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現今的國家定位,同樣曾被殖民、被美國干涉,在這樣混亂之中,我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無所適從的悲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