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2201426.jpg

當初買下這本書是一種幸運,當時在偶然間初訪華山的青鳥Bleu&Book書店,也因為一時隨手翻閱,而為它的取材而著迷,當晚立刻連同其他書一起下單。

 

這本書由140段精彩的人生故事所組成,被採訪的對象很多元,也很讓人意想不到,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可能是計程車司機、學生、家庭主婦、外籍看護、酒店經理等等,年紀從十幾歲上看到八十幾,性別有男有女也有第三性,而採訪的時間從20062015。壹週刊將這橫跨了數年的訪談計畫做篩選,選出了其中140個生命歷程,編輯成冊。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這種採訪式的題材,不論是Cecelia Ahern的《一百個名字》,(雖然嚴格來說不算是採訪稿,而是相關背景的故事)或是Svetlana Alexievich的《車諾比的悲鳴》以及《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雖然後兩本早就讀完,只是感想一直沒動力下筆,無非是太過沉重的緣故。而這本書因為每篇故事短,所以一直被我放在床頭當睡前讀物,但它的力道很強,我沒辦法連續讀太多篇,心裡的那股抑鬱會讓我喘不過氣來。直到今天,我才一口氣讀完剩下的半本,其中好幾個篇章必須仰起頭看,才不會讓眼角溢出淚來。讀起來淡淡的文字,卻是一把把辛酸淚。

 

這本書用每篇五、六百字的篇幅去寫下一段故事,編輯者的筆法讓每篇故事就像是一段紀錄片,彷彿受訪者就在你面前訴說著他們生命的刻痕,文字雖少,卻深刻的記錄了他們的成長經歷,有的大起大落,有的不曾好過,而這之中往往充滿了酸楚與苦澀。他們可能躲藏在社會的角落、他們可能有無法傾訴的秘密、他們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這也讓我省思到:很多可憐人並不是他不願意努力,而是他已盡了所有的力氣,卻仍然沒有辦法扭轉自己的人生,我們用檢討的態度對待他們,根本只是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但不論上帝對他們多麼嚴苛,在時間的淬鍊和生命的歷練之下,他們能在困頓中找到力量,在絕望中發現希望。看著他們耗盡全力拾起的勇氣,我們實在沒理由不滿足的,當我們的徬徨迷惘時,想想傷痕累累的他們,便該知道自己擁有的太多。

 

但是當我一邊讀,一邊也會有猜想,這些年過去後,他們的冀望有實現嗎?他們的苦痛有捱過去嗎?他們的迷惘有突破嗎?對於他們所受的種種不公,他們有坦然接受了嗎?在愈是傷痛的故事中,愈是有種種的問號浮現,但卻只是無能為力。

 

在此,也感謝這些記者編輯們,畢竟要人能掏心掏肺的揭開自己的瘡疤,總是要互相交手許久,要如何提問才不會傷了對方的自尊,或是不至於引起對方的戒心,那要是多少的功夫哪。另外,編輯還要將片段的訊息組成合乎脈絡的故事,或許是語調、表情、動作,甚至是沉默,任何的細節都是形塑一個人的元素,而顧慮了所有的細節,才能夠更接近受訪者的角度,然而「《壹週刊》人物組」做到了,而且不只是數十個受訪者,是長時間的做地方小人物的訪談,用這些故事來砥礪、觸動我們,真的是非常令人欽佩。

 

如果你覺得你不夠幸福,如果你覺得想看看不同樣貌的人生,這本書真的相當的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