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便的便利店.jpg

隨時想來杯熱咖啡或找個熱食果腹,抑或者本該到銀行郵局進行提領現金、繳費或是收送包裹的,甚至是列印文件、取票、訂年菜、買書等,這些看似無關的服務,在這個講求「便利」與「效率」的時代,全部被濃縮進一間小小的便利商店,有如萬事屋一樣,店員需精通各種本領,為顧客即時地帶來安心與便利。然而上述這些再不過的日常,卻沒有在書中的便利商店中登場。

這間便利商店地點不太好、商品選擇少、優惠也不高,生意想當然的好不了。這些條件在惡性循環之下,讓商店能苦撐下去的,全憑店長廉女士的理念:「給予店員們工作機會,直到他們找到更好的發展。」正因為廉女士的善意,她甚至還帶回來了一個讓這一切起了化學變化的角色─孤獨先生。孤獨究竟是名還是姓,連他本人也不清楚。在認識廉女士以前,孤獨不過是名全身散發酸臭味,酗酒又失憶,住在首爾車站的遊民。只是在因緣際會下,他接下了店裡臨時出缺的大夜班工作。

突然要與遊民成為工作夥伴,可以想像其他店員們心裡的微詞。要擺明著嫌棄也不是,要立刻接納也無法,但礙於是店長請回來的人,大家也只能將就著相處。塊頭很大,像頭熊的孤獨,雖然反應總是慢半拍,笨手笨腳的,加上講起話來結結巴巴,實在稱不上討喜,但在他來了之後,店裡的生意竟然變好了,店內的氛圍也變得柔和許多,究竟孤獨有什麼魅力?面對孤獨,各個角色從排斥抗拒、好奇猜疑的態度,也慢慢轉變為驚奇,甚至是感謝。撕掉孤獨的「遊民」標籤後,反而讓讀者更想知道他又擁有什麼神秘的過往,以至於淪落至此?

這本書分為八個章節,由廉女士與孤獨的相遇作為開場,之後的章節則是帶出其他角色的故事,店員也好,常客也罷,各章節的時序互相交錯,卻也緩慢地往前推進。看似獨立的故事們,皆以孤獨作為圓心。連句子都說不完整的孤獨,不是長袖善舞的類型,但因為廉女士的拯救,讓他懷著感念的心,秉持著為人做點什麼,即使僅是涓滴之力也無妨。夜晚戶外的暖風扇、玉米鬚茶、買一送一的巧克力、三角飯糰與一封信等,再搭配上孤獨木訥但真摯的言行,讓這些遇上困頓,走進死胡同的人,重新拾起希望,即便燃起的光芒幽微,但也知道自己不再是踽踽獨行。在與人交際互動之下,原先宛如被濁水覆蓋的記憶,也像是颳起一陣清風,吹散腦海的混沌。最後一章,以孤獨的視角,將他自身的故事娓娓道來。

或許跟作者編劇出身有關,在他細膩恬淡卻帶有畫面的筆法,即便刻劃的是一些再普通不過的人們的故事,畢竟進出便利商店的人們,也是這個社會的縮影,不論是在家中不被尊敬的父親、總是充滿嘮叨抱怨的婦女、不務正業蝸居在家的青年、甚至是在追求夢想中跌跌撞撞的編劇家,那些惆悵的面容,佝僂的身形,就如同現實生活裡委屈、妥協、掙扎的自己,代入感高,也因此書中的情節彷彿在眼前上演,是相當適合改編成影視的作品。

這本書的調性有點像「深夜食堂」,只是稍微帶了點說教的意味,雖然為了避免與「口吃、不善交際」的人設有所矛盾,孤獨的話並不多,但還是會讓人覺得以他失憶的設定下能有這樣的反應,好像有點太社會化?雖然還是能感受到作者想傳遞的療癒與慰藉,但在這麼簡單的言語下,就能化解對方的絕望,讓人能鼓起力量去克服失業、貧窮、家庭失和等長久困擾的問題,是不是略顯夢幻了點?還是只是我太過悲觀?閱讀到中段,一度覺得這種類型的書實在不少,雖然將遊民融入社會作為主題是滿新穎的,但備受推崇的程度,或是賺人熱淚的形容,在看完結局也還是沒有深刻的體悟阿(對於結局的安排,前面埋的伏筆不多,讓讀者無法一邊讀一邊享受推理孤獨身世的樂趣,也讓我覺得小小惋惜)。

但我還是滿喜歡廉女士的角色,書中將這間便利商店比擬成人生的「加油站」,提供給「有些邊緣的店員們」庇護與支持,也讓那些走累了、覺得卡住了的人,有個休息喘口氣的地方,當心裡的結被撫平了,養精蓄銳提起勇氣之後,也就能將廉女士的「分享」理念,像是傳遞接力棒一般,繼續發散出去。或許在長時間的累積之下,那些烏煙瘴氣的社會問題也能稍稍被削減也說不定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韓國年度最受歡迎小說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