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4.jpg
用7百頁的篇幅,寫了長官視察前7天的天翻地覆,而這都要回溯到十四年前,只有短短7天的昭和64年所發生的綁架撕票案。若非書腰直接點名是推理小說,看到這個數字,還以為是隔壁鄰居家的5月35日呢!巧合的是,這兩件事也都發生在1989年,只是真實世界版的,沒有緝捕兇手的橋段罷了。

十四年前,D縣一起綁架撕票案,即便家屬積極配合,也備妥兩千萬贖金,仍然沒有換回7歲女童一命。而事件後卻緊接著天皇駕崩,轟動一時的撕票案,少了熱度,再加上沒有關鍵證據,竟然就懸而未結了十四年的時間。本來事過境遷,除了受害者家屬不可能跨過這個坎外,對於外界而言,那就只留有符號的象徵。但在追訴期將屆之時,突然有東京高層要來視察,還打算到被害人靈前上香,宣示破案的決心,只是卻被家屬拒絕了。

為了讓高層視察、現場記者會順利進行,D縣警公關長三上既要說服被害人家屬、又要讓因為匿名制度引發不滿的記者乖乖照著劇本走,忙得焦頭爛額。只是具有28年刑警資歷的他,卻嗅到一絲不尋常。不論是家屬,還是當年參與的案件的刑警,甚至是警方高層,好似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只是橫山秀夫的作品不會只有單一條主線進行。除了調查64懸案的真相之外,三上也被許多額外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在D縣的刑務部與警務部水火不容的大前提下,原為刑警的三上卻被調到警務底下做事,那種有志不得伸的痛苦讓他處心積慮想重返刑事第一線;但他卻因為青春期的女兒離家出走,而須仰賴警務部的人力協尋,故也不能得罪警務高層。夾在兩派系鬥爭之中,三上裡外不是人,而他也被自身的私慾和正義反覆拉扯,看著他千迴百轉的心路歷程,過分細膩的內心戲描繪,連讀者的壓力也會跟著節節攀升吧。除了不惜同歸於盡的派系鬥爭,還有第三方的媒體角力涉入,為了要讓視察順利,但又不能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失去身為警察的尊嚴,要如何按耐情緒,爭取對外與對上的談判空間,也是棘手難題。隨著三上愈明瞭長官視察的目的,要怎麼操弄這盤難解的局,恐怕比偵破64懸案更加困難吧。

這本書不像一般的偵探推理作品,由一個有神之視角的主角抽絲剝繭,破解謎題,將犯人繩之以法,最終大快人心。而是花了過半的篇幅在刻劃活在巨大體制下的無奈與不自由,寫著三上面對種種矛盾與對立(刑務與警務、警察與媒體、中央與地方、特考組與基層幹部等)、再加上多方受敵之下,三上如何掙脫束縛在身上的枷鎖,直到最後換了角度用更澄澈的眼光去審視自己該何去何從。在這樣的堆疊著瑣碎與痛苦的日常鋪陳之下,也把三上這個角色形塑的更加有血有肉,雖然這些細節多到我一度喪失耐心,但隨著尾聲逼近,才發現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敘述,竟然都是作者灑下的伏筆,當案件的全貌慢慢浮現時,才會忍不住驚呼:「這作者也太厲害了!」

三上為了敲出黑幕的裂縫,看清組織背後運轉的真相,即便像無頭蒼蠅一樣,也奮不顧身的在霧茫茫之中到處衝撞。這一切,直到64懸案的模倣犯出現後,進入白熱化階段。三上一邊帶領著公關室與東京來的上百名記者大軍斡旋,那種隨時都有可能因為談判破裂而導致人質被撕票的緊張感,真的營造得讓人胃痛;然而,警方擔心刺激到兇嫌,不願多釋出線索給媒體方,但三上為了給媒體一個交代,把公關長的工作做好,直接殺到第一線去作案情連線。在追蹤模倣犯時,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字上運用的出神入化,把飛車追逐、被害者家屬的崩潰情緒、警方臨危不亂的調度都描摹的讓讀者身歷其境,彷彿文字化為影像在腦海中自動播放了起來一樣。至於模倣犯的身分以及後續一連串的解釋,真的是看到我全身起雞皮疙瘩,頭皮發麻。原來所有的一切都其來有自,就像退休長官給三上的忠告一樣:「人的一生有時候是由偶然造成的」,一塊塊狀似偶然的片斷,在拼湊起來後,形成的將是必然。

除了結局讓人驚嘆之外,我也很喜歡作者對於親子情感的深厚描繪,不論是雨宮芳男,還是日吉家的母子,那種對於子女無怨無悔的長年付出也讓人動容。只是對於三上女兒的結局安排,倒是挺出乎意料的。另外,明明三上是全書主角,但怎麼看我都比較喜歡戲份很少的二渡,或是在指揮車上的參事官松岡啊,果然偏好被好萊塢影響太深了嘛?(笑

如同在網路上看到的評價,這本書適合給有閱讀習慣的人看,除了七百頁的厚度會讓人卻步之外,前面的四百頁的進展還膠著地連我都差點棄坑,若不是我很喜歡作者另一部作品《北光》,可能真的會撐不下去。但如果有耐心往後讀,後面的三百頁真的會讓人手不釋卷,是本看完會不斷回想細節的作品,等到手中的線索齊全之後,整個故事會是不同的光景。或者,選擇看影視版可能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arrow
arrow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