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K3ntNpbKzuJ5DpkkFALAA.jpg

紅底的書腰上印著:「如果能爭取到更好的未來,你願意說謊嗎?」

一場招募社會新鮮人的面試,從五千人中脫穎而出的六人,卻在決選面試之時被告知:「在場的這六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人渣。」為了掩飾過往不可告人的祕密、為了獲得夢寐以求的職缺,難得建立起的革命情感,剎那間形同陌路。不長不短的兩個半小時,不只粉碎了長久以來的努力付出,更摧毀了對人類的信任。一場互相舉薦的小組會議,成了互相猜忌辯駁的難堪場面,如同一輛失控的列車,駛往無可預期的方向......

雖然作品的結構簡單分成兩章節,談的是那場求職考試,以及在那之後所揭露的真相,但整本書相當不簡單。以面試做為推理小說的取材本身就很別出心裁,雖然有「犯人」,但無關命案,不過這一點也不減損本書的精采。作者縝密的布局手法、看似不經意灑下的線索、對於人性猜忌的細膩刻畫,都讓這部作品成功的攫住讀者的目光。然而隨著頁數翻過,對於犯人的猜測大概也輪轉完一圈了吧?雖然我第一時間是猜到真兇的,只是不得不說作者把「反轉」的效果玩得之出神入化,一般推理向作品能反轉一次,就已經能讓讀者大嘆過癮了,但鬼才淺倉秋成熟稔得把讀者玩弄於股掌中。

前後兩條主線的敘事,但又不純然的是八年前與八年後,作者在前後兩個章節皆穿插相關人物訪談獨白,這種寫法讓疑團的發展更有層次,三百頁篇幅中的細節各個環環相扣,有些橋段甚至讓人頭皮發麻,雖然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稍微刻意了點就是了。在第一章節進入尾聲時,讀者也能慢慢拼湊出當時的真相,但眼看還有半本書的厚度,不免納悶有了舉薦人選、犯人也自首了,究竟之後還要怎麼鋪陳?總不能在犯案動機上著墨半本書吧?畢竟犯人所用的手法在中間的訪談已經揭曉。然而這都是我的多慮,只要迫不及待往後閱讀即可,好歹本書掛有「本屋大賞第五名」的保證,只是看完全書會蠻訝異這才第五名,前幾名的作品到底有多厲害?

撇開那場面試,這本作品裡談了兩個值得玩味的觀點,一個是關於面試制度的公平與否,另一個是延伸出關於月球背面的討論。想起以前求職的時候,也認真覺得區區十幾分鐘想要評判一個人,實在過於簡陋武斷,嚴格來說活了幾十年下來,我都不敢說我真的多了解自己了,更何況是匆匆一瞥的陌生人?就只是大家共演一場戲,不論應試者還是考官,大家不都在佯裝自己有多好?所以書中提出的由相處一段日子後的面試者互相推舉,確實相對有意義,但每年應屆畢業生何其多,怎可能如此大費周章?另外,進入職場多年後,也不免有成為這道篩子的機會,這倒帶來不同的體驗,坐在考官這方的真不代表就多有能力,有的時候不過是生對時代罷了;另外,原來有些人連演一齣十來分鐘的戲,也無法奪人注意。但真的挑了很善於表演的人,那就代表適合嗎?

而關於月球,書中有一段話:「從地球只看得到月球正面,看不見月球背面。根據調查,月球背面的地貌比起面向地球的這一面,有更多起伏、更多隕石坑。簡單來說,就是比較醜。」書中以月球的背面來詮釋犯人的動機,犯人為了「彰顯正義」進而挖掘出眾人的真面目(個人覺得這理由實在有爛到),只是在這自以為的正義底下,又何嘗不是以偏概全呢?人都希望讓別人看到的是光鮮亮麗的一面,只是在這背後勢必有些不欲人知的秘密,或許被隱藏起來的,是較為醜惡的一面,但這就意味著這個人是惡人嗎?「說謊」、「過失」與「罪惡」之間的重量要怎麼裁量?就算真的做了錯事,只因為一件錯事來斷定他人的好壞,是否又嫌武斷了?雖然想想不論書中的角色還是讀者,也因為僅僅一張告密照片便輕易的改寫對一個人的印象,實在草率可笑,但又寫實的可怕。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也是用同樣的眼光在檢核檯面上的公眾人物嗎?



如果說第一章節在敘述因為面試而產生的裂縫,那第二章節除了進一步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兇手的動機之外,作者還溫柔的弭平那些詆毀帶來的傷痕,讓讀者重新看待那些「惡」,而這六個人從完美的人設、到跌落神壇,再回歸到真實的樣貌,如同真相不斷的反轉一般,對於六人的印象也不斷的在翻轉。而敘事者也在抽絲剝繭後得到了救贖,踏出了新的步伐。對我而言,結局收的真的太夢幻了點,大概就像近幾年的日劇一樣,是不到說教的地步,但營造出希望感似乎有點多了。但整體而言,這還是毫無冷場的閱讀體驗,是值得一讀的作品。

※感謝采實文化提供試閱的機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22本屋大賞第五名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