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樹冠上.jpg

「聽見滴答的水聲」,這句話即便不用加上主詞,我們也會直覺地認定主詞是動物,對吧?但其實植物也是有辦法「聽見」聲音的,植物是藉不同種類的音頻來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應。例如研究發現當月見草的花朵感知到蜜蜂翅膀的聲音時,花蜜的糖份濃度會增加 20%,以吸引更多昆蟲,增加授粉的成功率;而植物的根部則是靠著土地傳導的震動,找出水源所在的位置,朝有水分的方向生長;葉子也是極敏感的偵測器,當研究人員播放昆蟲啃食葉子的特定聲頻給同種類的植物實驗時,未被啃食的植物會釋放防禦相關的化學物質,來預防葉子被啃食。

以上內容並非取自本書,但他透過筆下的故事,讓人重新面對樹,轉換我們自詡「萬物之靈」的角度去評斷的習慣。如果將四十六億年演化史化作一天的長度,人類文明出現的時間不過是接近午夜的最後半秒鐘。就不過半秒鐘,那些在地球存在了十幾億年的物種,在極短的時間內灰飛煙滅,人類的貪婪帶給地球無法回復的浩劫。而這本書正是「藉人寫樹」,以九名主角去帶出一部長達六百頁的護樹行動,由於作者本身具有深厚的科學與文學專業,再加上閱覽上百本的讀物來作為這本書的根基,讓這本書不只是描繪生態的小說,甚至像是讀了本博物學的作品。

書中分成四個部分,樹根、樹幹、樹冠、樹籽。

首篇故事綜觀了一個歷代見證栗樹成長的家族故事,當讀者還在探詢這些人物與樹冠的關係時,卻又切到另一個來自中國移民的故事。前面八個小節、九個人物(其中含一對夫妻),除了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接觸到樹,看似毫無交集。直到兩百頁過去後,第二個篇章的樹幹開場,很快的讓人明白作者的編排用意。前面的鋪陳就像是地底下蔓延的樹根,他們從生活中汲取養分,而這些背景讓他們願意為了護樹挺身而出。先有根,而後生命才能成長茁壯。【樹根】就是源起。【樹幹】篇章也就是凝聚他們的共同信念而衍生的行動,看著他們為了拯救北美最後幾座古老原生林,決定長時間住在數十英尺高的樹上、寧願被辣椒水攻擊也要進行抗議表達訴求、甚至是遊走在違法邊緣,做出更進一步的示威行動,但保護這些貌似不會說話的樹,卻被伐樹的企業與政府當局視為「生態恐怖攻擊」事件。相較於絮絮叨叨的【樹根】,【樹幹】就像是璀璨的煙花,精彩的讓人手不釋卷。然而長著枝葉的【樹冠】也暗喻著主角們走向不同的結局,理查‧鮑爾斯在此書後記感慨表示:「任何一個物種若將世間其他生物視為資源,認定萬物只為因應自己無限的擴展而存在,地球終究會將把它視為失敗的試驗。」護樹行動即便慘敗,但作者還是寫下最後一個篇章【樹籽】,「世間最精闢的論點也改變不了人們的心意。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辦得到」,而這本書正是成功的讓讀者重新看待自身和地球的關係,改變了我們看事情的角度,樹籽留給我們對於未來的可能性。

談談在閱讀時,有個讓我覺得很殘念的事,我們對於樹的教育真的是少的可憐,不要說樹,花、草、鳥,各種動植物,在我們眼中就是一個概括的詞。書中提及的樹種可能逾百種,即使我還google了圖片,仍然辨別不出這些樹的異同。短短數十年壽命的我們,怎麼會如此高傲的「以人為本位」,看完書只覺得自己渺小的可怕。
這本書頌讚林木世界的美,闡述樹木賜予環境的福祉,書中舉證歷歷,條理分明,立論嚴謹,完美的融合了知性與感性,是本史詩極的著作。讀完不禁覺得若是能真的更靠近樹,能做些對著我們短暫寄居的地方有所貢獻的事就好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19年普立茲得獎小說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