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655629_bc_01.jpg

當初選擇這麼具有衝擊性的書名,並不是熟悉京極夏彥的緣故,雖然知道他是寫妖魔鬼怪的重量級人物,但那不是「推理狂熱的我」的菜。選擇的原因除了好奇的成分之外,符合心境會是更大的因素。那時候正值覺得「怎麼不去死」的狀態,想說看了可能會心有戚戚焉,想不到拖到現在來看,竟然覺得它是本「充滿哲學與社會省思」的作品。

 

故事分成五加一個篇章,前五章曾經刊登於連載,而全書則是加上最後一章節作為兇手的犯罪動機告白。每一個篇章皆是男主角(一個來路不明的男子)與命案相關人士的對談。

 

請各位試想,若是自己身邊的至親、情人、朋友或者同事、鄰居,一個與你還算有所交集的人逝世了,你會怎麼去評斷她?你可能會有些曾經的回憶浮現腦海,你可能會說一些很惋惜或感傷話語。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訃聞集,而是一篇揭露人性殘酷面的小說。

 

男主角便是與死者的「上司、鄰居、情人、母親、警察」去作詢問,希望可以建構出死者這個人的形象。無奈的是,這些相關者嘴裡所流露的皆是「以自己為中心」對這個社會的抱怨,「就算厭惡也沒辦法,就算已經瀕臨極限了,卻也不能就這樣拋下一切」這樣子的迴圈。「明明就是不負責任的人,卻又活在日式責任壓抑的囚牢之內」的一群人,張牙舞爪卻又落魄的可以。

 

於是乎,在於相關者挖掘出愈多的負面情緒,每每在臨界崩潰的當下,男主角便回覆了「既然如此,你怎麼不去死算了?」衝擊性的語句,卻也最直接。既然無法承受,那何必繼續苦撐?

 

看到第一回這樣的鋪陳,我內心跟著翻攪,這幾年間,對於「活著充滿疲累和痛苦」的感受非常的深,所以「既然無法選擇出生的方式,但總能選擇結束的方法吧?」這個念頭時常在我腦海裡徘徊。不論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刻,或者是眾人狂歡的場合,這樣的想法始終無法真正的驅逐出境。但是想法終究還沒有實行,至於自己可以繼續熬多久,我也不敢保證。後來和朋友聊天之際,發現不少人有同樣的憂鬱,也因此,我一直覺得有過這個想法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但是在書中卻不是如此……

 

他們不敢,也不想死。他們異常樂觀的覺得「繼續活著,才有機會面對那些一直夢寐以求的美好」。是啦,活著才有希望的這種想法肯定是真的,但是活著帶來的絕望時常是淹沒了那一丁點的希望啊。

 

可是他們還是選擇死皮賴臉的苟活,相信自己總會有抽到好牌的時機。

 

而這樣的循環過了五個章節,雖然能夠讓讀者多少獲得了一些死者的情報,但往往是一些讓人不免同情她遭遇的經歷,若如果自己生在這樣的環境,或許真的會對陌生人說「想要死」這樣的話語了吧?

 

可是最爆炸的莫過於她的死因了。兇手很好猜,也可以從前人的證詞挖掘她不想活的原因,但是作者卻在最後來的大逆轉。

 

 

「一個人為什麼會想死?」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又多了一種見解,也因為這個橋段的安排讓整本書的評價立刻拉升了不少。因為前面五章節的相似性過高,在滿滿對話中又時常讓人捉摸不清發言的主詞,說真的看起來多少覺得疲乏。但是結局設計確實是巧妙的,但是這樣到底要怎麼對兇手「究責」或「判刑」?

 

我想,這本書不論停留在的五章,或者是新增的第六章「檢察官」,都可以算是完整的故事,但如果再新添第七章「法官」,我想全書的高度會更加吸引人。究竟「何謂罪?」,雖沒有犯行但是有犯意的人,或者是雖然沒有犯法但卻遊走在法律邊緣的人,到底該如何處置,我想如果有這後續的司法問題處理,一定會讓故事的精采度倍增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