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jpg

什麼是罪?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辯護律師馮‧席拉赫以沉著冷靜又帶著優雅的筆調寫下這十二則短篇故事,從受害者、加害者、參審員、辯護律師、家屬等不同角度切入,然而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濃稠的哀傷,溢滿了寂寞。

 

是寂寞引誘他們鑄下大錯,是寂寞驅使他們偏離原本的軌道,只不過最後給予他們的懲罰,仍然是寂寞。

 

雖然故事篇幅短,但在作者精練的文字下,沒有任何一個字是多餘的,他恰似輕描淡寫,你卻可以看到鮮活立體的人物、事件的脈絡與原貌、深刻沉痛的情感,不論是溫情還是駭人的,是讓人惱怒憤恨還是讓人無能為力的,他都調度地如此妥貼。在這十二段迥異的人生,是一個個鑿了洞的靈魂在哭訴、在悲鳴,雖然看了可能會覺得荒謬,只是當人的貪婪、嫉妒、寂寞、背叛慢慢集結扭曲成惡的時候,就像剎車踏板失了靈,一切失控地奔向無法挽回的境地,那無以名狀的壓迫,是那麼讓人深感心痛。作者藉由這些讓人嘆息又再嘆息的故事,去引發讀者思考:

 

從〈義務勞動〉一文中,對於鑽司法漏洞而逃脫判決的人口販子一案而言,除了讓人感到巨大的無力感與悲傷之外,也讓人思索與罪相對應的懲罰究竟是「罪刑」還是「罪咎」?而罪刑的懲罰是真的能遏阻再犯,還是只是個形式化的例行公事?甚至,在司法制度的設計上,懲罰真的有辦法落實正義嗎?還是只是用罪刑懲罰了那些無可奈何的人?這樣的判刑對受害人而言真的能夠獲得救贖嗎?

 

在〈藍天明亮的日子〉中帶出的是:被判刑的加害者就真的是罪孽深重,而受害者就真的無辜嗎?在刑事案件中,無差別攻擊事件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當事人彼此是有關連的,而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模糊空間?當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有的是經年累月的折磨,而在最後一根稻草的壓力之下崩潰的,剎那間做的錯誤決定,就得因此背負罪的十字架,那豈是能輕易劃清有罪或無罪?

 

在〈錯邊〉、〈小個子〉中,反思了在法院上的詰問,檢調單位的鑑識調查後,就能看清事情的全貌了嗎?還是我們只是看見自己以為的真相?另外,在犯罪背後的動機若是不被理解,又該怎麼究責?所謂的「治標不治本」的情況下,這些罪刑是不是會換了一個面貌再度上演?我們該從何處著手,才能真的降低犯罪率?我想絕對不是從重量刑如此簡單而已。

 

另外在〈鄰居〉、〈潛水伕〉、〈網球〉的篇章中,更是直接挑戰了司法的極限,有多少犯罪行為是逃過法網的,而犯人甚至絲毫不覺得僥倖或是內疚,那是多麼的平淡如日常。在一樁樁的罪行中,對與錯似乎已沒明確界線,所謂的正義與公平也隨著個人解讀而有了不同以往的定義。

 

而最後一篇〈我的朋友〉大概是最貼近生活的,其實多數人是沒有犯罪的,但文中提到「生活從不輕鬆,沒有罪行,也沒有罪咎,但卻有懲罰」,這就是人生吧?在選擇間舉棋不定,在決定後卻悔不當初,有時候覺得遺憾,有的時候覺得被罪惡感侵蝕,有時候在寂寞中煎熬,在日復一日的矛盾糾結掙扎之中,當我們無法從懲罰中掙脫時,靜下心來讀這本書吧,雖然用別人的悲劇來沉澱自己似乎不太道德,但這本書確實有種力量,那些令人難以承受的故事,會讓你了解到時間會帶走一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