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之地.jpg

像是一首首綺麗的敘事詩、像是一幀幀沾染憂鬱氣息的寫實畫作,在字句中你讀得到山中的氤氳、也嗅得到林裡土壤的清新。用25開本的視野,我們飛躍上樹冠層,看盡山巒群峰;我們下潛入百尺海深,和絕美但不知名的魚群優游;甚至我們踏上杳無人煙的南極大陸,感受刺骨的冰凍與令人窒息的孤寂。吳明益筆下的是非傳統的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秉持著科學紀實的本質,卻又加入大量虛實參半的想像,結合了理性與感性、知識與詩意,完美撐出科學與美學的平衡。

 

六個獨立的短篇小說,每兩篇之間有微妙的線索交織著,彼此完整彼此的故事,而全書以電腦病毒「雲端裂縫」串起。這種病毒藉由入侵雲端硬碟,將數位痕跡分析後形成一把「鑰匙」,再把它寄給某個「重要他人」。然而,雖然電腦病毒看似科技感,但文中談的卻是人與自然、與物種、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追尋的是人的精神演化。在書中,這劈開裂縫、揭露祕密的病毒帶給人的不是關係的崩毀,而是重建與延續。

 

軟骨發育不全的蚯蚓科學家、患有自閉症的鳥聲科學家、情人在攀樹發生意外後轉而求助特殊療法的女子、發現已故妻子未寫完的小說檔案而踏上尋找雲豹之路的退休律師、搭著研究船追尋滅絕藍鰭鮪的一行人、想買下孟加拉虎卻買了一隻鷹的少年,從上述六句話來說,著實難以想像能被發展成怎麼樣的故事,好在吳明益一直是個很有魅力的說故事者,他讓故事能盈滿讓人一頭栽進去的魔力。在一開始讀首篇《黑夜、黑土與黑色的山》一度覺得飄渺,覺得故事的句點太過哲學,但接下來的故事只會讓你與他們的痛楚、困境、停滯共感。然而,種種近乎於末日的絕望,當你融入山海之際,會發現原來死亡能與美麗共存,即使前一刻還心無一絲波瀾,卻在大自然的生命力展現與光采照耀之下,獲得救贖,不論是《冰盾之森》,還是《雲在兩千米》的篇章都寫著重生。如同吳明益改寫了萬物生降於哀戚與死灰」為「萬物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雖然「消亡是世間唯一的公平」,但世界仍存在善意,我們唯有用更溫柔的眼光看待這個過於複雜的世界。

 

最後,如以往讀吳明益的作品,腦中的浮想聯翩不只有極美的劇情畫面,還能汲取豐富的知識,在他的筆下是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大門。「苦雨之地」是很美的一本書,也是本會讓人想有空就拿起來再隨手翻閱的作品,相信一定會再挖掘出更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