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閱讀,其實我很挑食,絕大多數都是近代小說,很多所謂的大部頭、經典名著,我反而沒看過。除此之外,撇除小說大概剩下散文集,總之就是不能缺乏故事性,所以實用性高的工具書,我真的提不起興趣。而這次的書自然不會是我的書單,雖然旅遊時確實會找合適的旅遊書,但這種以旅遊日誌型態的紀錄景點的方式,對我要找可參考的景點來說,又有點不夠系統化。但工作所需,我還是克服胃口不合的問題,在搭配別本小說緩衝閱讀之下,把它讀完了。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有環遊世界的夢想吧,或許不是要跑遍三大洋七大洲,但應該也有不少口袋名單。想我在國高中時期,曾經一度很想飛義大利,為的是一睹水都威尼斯的風采,雖然至今仍然沒有機會踏上那片土地。而這本書的作者則是一直嚮往著英國鄉村的生活,但真正能花上好一段時間徜徉其中,卻已經是年過六十的事了。長達兩個月的時間,作者夫婦透過網路租了短期的公寓、農場、或莊園等,並租了車子自駕,兩人在沒有詳細的行程規畫之下,展開了隨意愜意的遊英之旅。
書中以旅遊日誌的方式呈現,全書以水彩插圖、照片、手寫字體去呈現,畫面豐富漂亮。其中還穿插了格言佳句、食譜、推薦的相關書籍或CD,如果你剛好也喜歡她的思想,我想這種包裹式的行程,應該相當完整完美。但對我而言,她所夢想的世界是珍‧奧斯丁、是波特小姐,但在我的生活經驗中根本畫不出雛形,遙遠疏離陌生的感覺,讓我讀起來無法產生共鳴。換個方式說明是,如果你愛村上春樹,這是他曾經歷並且推薦的旅行package,那你大概會用朝聖的方式去走一趟他曾經所踩踏過的路。
此外,對我來說這本日誌略嫌瑣碎,書裡盡是她看到的景色、嘗到的料理,日復一日的寫了兩個月,如果能在遊訪那些故居、城堡、莊園時,多輔以曾經居住在此的人的故事、軼聞去做包裝,整體性會高上許多吧。另外,作者在描述心理的激昂情緒時,會讓我覺得有點太浮誇,明明也是個六十餘歲的人了,怎麼還能抱持著這麼粉紅泡泡的浪漫情懷,動輒就是「我已經想永遠待在這裡了」、「這裡真的如天堂一般」,在我眼裡極其相似的景點們,她卻一再再的感動的無以復加。只能說這就是理性人不能理解的感性人吧?(苦笑)
但在讀完這本書後,也是有不少正面的推崇的。像是我很喜歡作者能對生活始終保持熱忱,她對生活中的小事皆賦予熱情,能細數分辨出各種花卉、鳥類;能烹飪出各種點心、料理;能對古今中外的歷史與文學皆有涉獵,把生活活的多彩多姿。再者是我也很羨慕英國對於古老的建築,並不是打著都更、現代化的口號將之一一拆除,而是盡可能的保留幾百、甚至幾千年前的原貌。如果台灣也有這樣的一本書,記載著在地的老屋、老故事、老味道,我想這樣會更能吸引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