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福島漂流記.jpg

「十篇隱喻百年臺灣史的虛構作品」,就這麼一句話,讓我不加思索地放進購物車。只是心中不免納悶,歷史小說固然是有史實根據作為骨幹,作者把片段的事件,從點連成線、織成面。形塑社會氛圍與環境、賦予人物具體的形象、揣測他的思考,讓整個歷史事件在讀者面前鋪展開來,也更容易代入歷史角色。因為化簡為繁勢必會有虛構的成分,然而這本書卻直接點名「虛構」、「隱喻」,也讓我更加好奇他的創作形式。

首篇《福爾摩沙之旅》的時間設定在20世紀初,日本接手台灣沒多久的日子,文中提及台灣鐵道飯店甫落成,所以約莫是1908年後。二十多頁的篇幅,比起小說,更像是遊記。記錄著協助商會考察樟腦事業的英國記者在台灣的所見所聞。一開始,我還以為會以這個英國人作為本書的主角,第二篇的《夜流》倒又是一個全新的故事。讀到後來,才了解到這十個獨立成篇的故事,在時間軸的安排上,還是符合編年史的時間序。

作者以寫實的敘事風格,再加上細膩的考據,參考了諸多作品,以至於我也摸不清虛構和史實的界線,遊走在虛虛實實之間。比較有意思的是,書中的主角們不只是從台灣人的角度出發,《福爾摩沙之旅》是英國的記者、《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是蘇聯陶普斯號的船員、《請閉上眼》、《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則是以童年在臺灣生長的外國人作為視角。作者巧妙的帶領讀者進行換位思考,在返回台灣歷史情境的同時,去覺察不同身分對於台灣價值的認同,或是台灣在世界中的定位。

除此之外,我也相當讚賞在歷史小說的框架下融入了假想。相信應該不少人思考過:「如果當初臺灣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州,我們現在會過上什麼樣的日子」、或者是「如果國共內戰後,是由國民黨戰勝的話,那又會是什麼局面」、作者甚至還寫了「如果為了阻止共產思想蔓延,我們又再度成為日本的租借地,那又有可能遭逢什麼樣的社會動盪」。這種跳脫歷史小說常見的書寫格局,臺灣宛如不斷的被揉捏變形,如在平行時空般的敘事,讓人覺得新鮮的同時,也讓人發現即便在歷史上出現了分歧點,世界的思想風潮終究會將一切席捲進去,如同柄谷行人提出的「資本─民族─國家」三位一體的構成,有點殊途同歸的意味。而不論在什麼樣的時空,種族歧視、資本主義、既得利益者心態、意識形態、文化宰制等,仍然盡顯無遺。

這本書除了有向作家龍瑛宗致敬的《夜流》之外(篇名曲自同名小說,但融合了眾多文本),還結合了多種的創作形式,像是:《福爾摩沙之旅》的旅遊紀行、《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的檔案文書、《想我移民村兄弟們》的自白書、《最後一案》裡則透露著濃厚推理小說的氣氛、《陸續漂流》甚至直接上升到科幻層次。讀這本作品有種在旋轉著萬花筒的感覺,欣賞台灣的多重宇宙。

首篇《福爾摩沙之旅》,描繪日治初期代表商會走訪台灣樟樹產區的英國記者,在遠東的探險紀行,由於接近遊記形式,這也是對台灣過往樣貌有最多描繪的一篇,很期待作者能將之發展成長篇故事。

《夜流》描述著日籍女牙醫,和臺灣客家作家之間,隱隱約約流動的情愫。只是殖民與被殖民者的懸殊差異,讓夜裡只剩下悲鳴而哀戚的哭泣聲,在四周流動著。

《逃》,二戰尾聲,酒女市村香為了生存,而依賴著日籍軍官在金瓜石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只是「大東亞共榮圈」的計畫破滅後,兩人之間又該何去何從?

《第一份任務》,假想國民黨統一了中國,但為了完全剷除共匪,在台灣還是上演了白色恐怖,慶幸結束殖民的年輕台籍警察,卻在第一個任務遇上了涉嫌興起革命的共產黨員,只是他看著上級對著手無寸鐵的聾啞老嫗的作為後,只能催眠自己:有些時候只能「什麼都不去想」……

《請閉上眼》中,台灣成了美國的第五十一州,在戰後隨著父親移民到台灣的強森,卡在有著白人的外表、卻認為台灣才是故鄉的矛盾上。當越戰爆發之後,去打仗的又是次等公民的台灣人,不論是誰統治台灣,歷史終究無情。

《在哪名為自由的時間裡》以真實的「陶普斯號」為背景,被自由中國囚禁的不自由的船員,因為涉及國際問題,要包裝成「投奔自由」的政治宣傳,每年砸下重金禮遇這些船員;但在早些放棄自由回到蘇聯的船員口中,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歷史和媒體終究會受到政治影響,何謂客觀?有的時候或許會存在著很多版本呢。究竟最後離開台灣的船員洛巴秋克,為什麼又多待了那些年?只能等待更多的檔案被解密了。

《最後一案》談的是80年代〈推理雜誌〉創刊的時代氛圍,主角重考生和朋友夏洛克、陽子組成推理小說讀書會,只是後來卻發生了意外。文中倒是提及為什麼台灣的凶殺案很少有兇手故佈疑陣?因為這和海島性民族的衝動性有關,盛怒之下而失手行兇,所以台灣的推理小說作品中,變格派才會大於本格推理。

《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是以台灣作為日本的租借地為背景,移民村的灣生們的身分認同自然難解,但在文中揭露主角武前君的狀態後,實在佩服作者異想天開的設計。

《迷宮的模樣》,荒廢的橋仔頭糖廠邊,有一座用甘蔗林打造的迷宮,成了主角與朋友的一方天地。在大學生們努力下營造的糖廠藝術村成功地吸引了觀光人潮,只是這朵曇花卻帶給當地的經濟巨大的改變。四百年來,甘蔗一直在台灣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引用蔡易澄所言:「殖民地的歷史,其實仍在當代隱隱微微地影響著我們。」

《陸續漂流》,把前面所有宇宙都收束在同一次元,而唯一真實就是台灣成為漂流的群島,東西南北分成四島,四散的地緣政治認同與經濟體想像,不變的是我們無力改變自身漂流的去向,以沒有根的方式在生活著。這篇雖然充滿科幻假想,但回顧過往的歷史,和眺望目前夾在美中兩國間的局勢,或許也沒這麼不實際就是了。

全書中除了可以讀出作者對台灣史、台灣問題與台灣文學的深刻反思,也成功的利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引導讀者進行歷史的解構與重建,在他的想像中,將那些已然發生、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現實,串連成臺灣偽百年史,是本很有新意的歷史小說。但對於喜愛臺灣史的我,還是偏愛較有歷史感的《福爾摩沙之旅》、《逃》、《第一份任務》,這幾篇讀了會讓人意猶未盡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