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少女同志,向敵人開槍吧.jpg

伊萬諾沃村,一個人口不過四十多人的村落,他們不富裕,但卻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生活,日子說起來也是幸福。直到「偉大的愛國戰爭」闖入,一夕之間,十六歲的謝拉菲瑪,失去了母親、也失去了情同家人的村民,她甚至差點慘遭德軍凌辱,直到一位女軍官帶著士兵阻止這一切。女軍官伊麗娜丟出一個問題:「你要選擇戰鬥,還是選擇死亡?」,隨後放火燒了母親的遺體和她充滿回憶的家,這些衝擊讓她燃起復仇的動力,悲痛變成憤怒,再變成殺意。

「報仇雪恨的動機,支撐著巨大的國家機器去完成戰爭這項需要巨大能量的事業。」

可是要從村落的獵人成長為能殺敵的士兵,甚至是殺戮機器,這並非一蹴可幾。謝拉菲瑪被伊麗娜帶回中央女性狙擊兵訓練學校受訓,除了基礎體能訓練、徒手格鬥訓練外,還要被訓練到能夠在幾秒鐘之內透過瞄準鏡計算出標的物的角度、距離、大小,朝對方開槍,殺死敵人,然後回到自己的陣地。如果敵人正在移動、或是在不同的天候條件下,都還要再加上參數進行校正。作者透過百頁的篇幅精彩描繪受訓過程,可以想見作者的考據工夫一點也不馬虎,他在這本書最後的參考文獻裡,放上了高達34本德蘇戰爭相關書籍,有大量關於蘇聯女性狙擊手、柯尼斯堡圍城戰、希特勒與史達林等等研究書籍。雖然訓練中充滿兵器和軍事用語,卻因為角色塑造成功,讓人讀起來還是故事性十足,高冷不苟言笑的教官伊麗娜、盛氣凌人的卻有著陶瓷洋娃娃臉蛋的大小姐夏洛塔、被眾人喚為「媽媽」的溫柔聖母嘉娜、天賦滿點但不善整理的反差萌天才艾雅等,讓人不禁期待能夠搬上大螢幕,動畫化也相當適合。

嚴密的訓練過後,第三十九獨立小隊成立,她們要面對的不再是橫衝直撞的牛隻、與他校進行的模擬戰,而是真正的戰場,被下達第二二七號命令:「一步也不許後退」的戰爭。首戰是採取「逆包圍」的行動來解救被德軍包圍的史達林格勒,史稱天王星行動。在戰壕裡,耳邊響起的是轟隆隆的砲彈爆破聲、還有受傷的我軍哭天搶地的哀號聲,眼看敵軍的鐵甲戰車肆無忌憚的向前輾壓,手上的步槍衝鋒槍卻根本不是對手,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手腳不聽使喚地發抖,可是想要活下來就別無選擇,只能繼續開槍!第一戰,她們損失了戰友,但也讓謝拉菲瑪意識到一件事:「死去的敵軍呢?看上去也只是二十出頭的他們,眼中始終滿是懼怕,他們再也沒有機會去擁有未來......」雖然此戰蘇聯大獲全勝,但在折損的八萬人裡頭,一個人的人命彷彿誤差值一樣,無人知曉。謝拉菲瑪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是為何而戰?

但戰爭可不是一場定勝負,而是由一場又一場的戰役,一個又一個的犧牲所換來的,沒時間流淚感嘆悼念,他們深知那會錯過救更多人的機會。德軍為了取得油田,派出了上百萬的軸心國軍力,伏爾加河對岸已非蘇聯領土。天王星行動破防之後,下個階段正是解放史達林格勒—冬季風暴戰役。史達林格勒,被德軍包圍兩個多月的時間,街道本身儼然就是一具巨大的死屍。前一場戰役在戰壕裡,並非狙擊手的天下,而第二場是所謂的「巷戰」,如何尋找躲在高處的德軍布穀鳥(狙擊兵),並且在瞄準鏡內盡力拖延敵軍進攻到河的對岸,這正是她們的被培訓的目的。第三十九獨立小隊前往由市民組成的步兵根據地,只是如同前一個戰場,看到援軍竟然是女孩子,再加上兵種的差異,氣氛瞬間劍拔弩張。在書中有不少女兵處境的著墨,不論是無法投降(投降後可能遭受的待遇可想而知)、從軍環境不符女性生理需求、性別歧視、不會被視為英雄而是魔女、蘇聯第一線(而非後勤醫療或慰勞補給)女兵人數(約莫一百萬人)遠大於其他國家、戰後難以維持軍職而從蘇聯戰史上消失等。但她們透過專業來博得信服,她們透過兩兩小組分頭進行狙擊,再加上還有獨立行動的秘密警察,製造出我軍規模浩大的假象,混淆敵軍認知。目標以將校、工兵、砲兵、通訊兵,按照兵種區分,擊殺!

德軍雖然有人數優勢,但紅軍有地主優勢,除了熟悉地面上的建築,還能深入地下水道進行埋伏與移動。但是正因為是圍城戰,裡頭不乏無戰鬥力的平民:為了生存在德軍與蘇聯軍之間流連的女性;小孩甚至還以撿拾彈殼、砲彈碎片去交換糖果吃。為了打擊對方,平民成了誘餌、成了引對方上鉤的陷阱,誰能屏除心理的善與良知,用「必要之惡」去作一切解釋,才能獲得勝戰。看著我方又有夥伴倒下,謝拉菲瑪的內心浮出的疑惑再沉痛不過:「神到底在做什麼。如果神真的存在,祂是否正在人間打造地獄,從安寧的世界俯瞰人們痛苦哀嚎的樣子。」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只能靜下心來去揣測敵軍的思考脈絡,設想對方可能的部署,可是太過鑽牛角尖的話,又可能反被聰明誤。這場巷戰中,謝拉菲瑪因為成功擊到敵軍的狙擊兵與迫擊砲兵,亢奮的心情難以言喻,但很快的又陷入自我厭惡當中:「自己愈來愈像怪物」。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謝拉菲瑪發現一起並肩作戰的夥伴倒下,她竟然已經哭不出來了。然而,這場戰役後,謝拉菲瑪又面臨到戰爭裡更醜陋的一面:是否要處死投降的俘虜、以及被騙到戰地前線慰安的德國女性......

「她到底為何而戰?」

在迎接下一場戰役之前,她意外得知了摧毀她村落的兇手,近在眼前,他正是前一場那個難纏的狙擊兵。

在決戰開打以前,謝拉菲瑪接受了一連串的訪談,為的就是製造聲量,好讓她得到為故鄉復仇的機會。但她也發現訪談內容會遭到竄改,改成「政府想要宣傳的範本」。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她們也開始與其他軍隊會師。她們習慣其他兵種對女性狙擊兵的冷嘲熱諷,但當紅軍自己人也以強姦過多少人當作戰績般炫耀,那種無異於德軍的作為,滿溢的厭惡感實在難作充耳不聞。而她們也見識到蘇聯官方多擅長兩面手法,對外人說會保護德國市民,但對自己人便用「納粹與德國是一體的」煽動士兵的仇恨心。戰爭太容易讓人變成惡魔。各種犯罪行為在戰爭中,似乎都能夠被合理化,不論敵我。戰爭還看不到終點,但隨著局勢慢慢倒向盟軍,她們也開始思考:「戰後要怎麼活下去?」

戰爭尾聲的柯尼斯堡戰役,是二戰期間東普魯士攻勢的最後一次行動。在戰爭期間,想貢獻自己之力的不僅是第一線的軍人,德國小孩抱著名叫「鐵拳」的反裝甲無後座力砲面向她們時,是該殺還是該救?只是這個遲疑又導致隊友遭到狙擊,謝拉菲瑪為了親自復仇,黑夜中隻身摸黑前往可以反狙擊的地點,最終的交手精彩到讓人腎上腺素狂命分泌,根本停不下翻頁的手。書末短短幾頁作了宿敵葉卡與青梅竹馬米哈伊爾的對照,有點出乎意料也滿是無奈。在戰爭中的見聞經驗,抹糊了單純的敵我界線,也彰顯了戰爭的荒謬。

故事的尾聲,三十幾年過去,來到1978年。有別於一般戰爭故事停止在誰犧牲了或誰存活下來,這本小說的結尾回歸到謝拉菲瑪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挺過戰爭後,要怎麼活下去,並找到生命的意義。當煙硝散去,殺人無數,最終成為惡魔的她們,要怎麼接受自己的改變,之後又該何去何從?有的人一生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折磨,有的人無法回歸人群只能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這是每一位經歷過戰爭的人都必須接受的審問。

這本書用獨特的女性從軍觀點,描寫戰爭中的悲哀。小說內容把主角由絕望、憤怒、復仇、釋懷等幾個心境,描繪的相當深刻。書中無論是戲劇張力、角色情感刻劃還是劇情推進的拿捏都堪稱完美,還在書中討論了非常嚴肅的戰爭議題、女性主義、國族議題到對於生命意義的探討,能夠將眾多議題巧妙融合進一本小說中又不失焦點,作者逢坂冬馬的寫作功力可見一班。或許也會有人納悶,日本人怎麼寫蘇德戰爭?作者逢坂冬馬的父親是歷史學者奈倉哲三,姐姐是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兼譯者奈倉有里。逢坂冬馬在創作期間多次請姐姐翻譯俄羅斯相關文獻,雖然我對歐美的二戰史不熟,但相信是可以經得起檢驗的。另外書中甚至也有史實的人物登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狙擊309名敵軍的俄羅斯狙擊手柳德米拉(Lyudmila Pavlichenko)作為伊麗娜過往的戰友,也讓故事讀起來格外有真實感。不得不說「文學能夠跨越國籍」,在通俗文學的故事背後,優秀的傳達出了作者的反戰思想。真不愧是11屆阿嘉莎克莉絲蒂獎以來,所有得獎作品中唯一得到全評審滿分殊榮的作品,只要翻開作品一定能得到同樣的感動。

書末提到多年前讀過的作品—諾貝爾獎得主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的《戰爭沒有女人的臉》(The Unwomanly Face of War),這本訪談式的書記載了大量蘇聯女兵的親身經歷故事,沒有歌頌戰爭英雄的偉業、沒有作者自命不凡的視角,只有作者把話語權留給女人。這是本讀完,我完全無法提筆寫下感想的作品,因為讀這本書太痛了,用文字寫些什麼都有種褻瀆這些無名英雄的感覺。但在故事中看到這熟悉的名字,真的是滿身起雞皮疙瘩呢。

另外,這本書在日本出版沒多久後,便爆發了烏俄戰爭,再對比書中的局勢,真是諷刺到讓人感到噁心。當時蘇聯與烏克蘭在戰時的共患難與戰後的友誼,在77年後的現在卻是兵戎相見,二戰前史達林與蘇聯對待烏克蘭的狠毒造成的大飢荒與恐怖,如今也是再度上演。只能說歷史就是不斷的重演,不過人類總有莫名其妙的樂觀偏見,例如我們臺海兩岸。

如果喜歡二戰題材的、或者是喜歡《進擊的巨人》(在閱讀時頗有既視感)的讀者,這本書肯定是這幾年內數一數二不容錯過的佳作,大力推薦。
 

arrow
arrow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