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麗新世界.jpg
你可曾想像過未來世界是什麼樣子嗎?

不是十年後、五十年後,而是一口氣快轉到五百年後?!

這本書設定的時間在西元2532年,這是一個沒有疾病、醜陋、衰老、學校、愛情、親情、上帝的世界,這些種種都已成為歷史名詞。人人都是快樂的、自由的、富裕的、只需要盡情地滿足慾望即可,若是覺得心情低落,就來一克索麻(soma,一種無副作用的迷幻藥)吧,它能讓人神遊太虛,忘卻煩惱,免去痛苦。

這聽起來是個多麼美麗的新世界,是吧?

 

然而為了塑造一個「共有、統一、安定」的世界,人們運用嚴密的科學控制,從「孵育中心」培養試管胚胎開始,將胚胎劃分成「阿爾發(α)」、「貝塔(β)」、「伽馬(γ)」、「戴爾他(δ)」、「艾普西隆(ε)」五種「階層」,每族加正負細分階級,最前者地位最高,依次排列。為了要讓人們安分守己的工作,這些種族在胚胎時期就已經經過各種生物技術與藥物的篩選,並且在嬰幼兒時期透過制約方式來進行學習,例如以電擊懲罰接觸花朵的戴爾他、艾普西隆的嬰兒。另外,再運用睡眠學習的方式,把需要習得的價值觀與理念,按照進度的反覆播送灌輸個數十萬遍,讓人在無形中被洗腦,彷彿是刻在身體裡的生物本能。在科學方法的控制之下,人們的喜好、消費模式、社會階層與工作崗位,一切都是經過計算安排的。以至於人們只需要穩定的工作、生活、娛樂,享受文明與物質,不需思考,也毋須懷疑地,如同豢養的動物一般,安逸於受制約的現狀直到60歲時,在毫無牽絆之下結束生命。厲害的是,他們連死亡也用制約練習,讓它和巧克力冰淇淋產生愉快的連結。

 

書本大概用了一百頁的篇幅鋪陳出世界觀設定,以1932年出版的作品而言,這確實是相當劃時代、新穎的假想。但在不太流暢的翻譯之下,以及稍嫌冗長的開場,沒立刻進入故事主題等,讓我讀的挺是吃力,甚至一度懷疑自身的理解能力。但考量到原文使用了大量的韻文,要翻譯確實難度相當高,而且為了解釋未曾出現過的概念,本來就會花費更多的敘述去補充,像是你很難跟兩百年前的人解釋什麼是「基因」一樣,導致前面數十頁需要花上不少耐心苦撐。但是基於它與《一九八四》、《我們》並列三大反烏托邦傑作,也就只能期待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發生了。

 

之後,作者利用「前往野蠻人保留區」一事製造衝擊,文明人伯納德與列寧娜在保留區遇上了文明人出生的琳達,與她的兒子約翰(只是是透過傳統「胎生」,而非科學的「卵生」)。而文明區的「文明、美好、制約、反智」對比上保留區的「野蠻、醜陋、自由、信仰」,兩方在文化、環境等種種衝擊之下,只會製造更多的混亂,再加上約翰對文明世界的憧憬,伯納德決定將母子倆帶回新世界。此舉也讓伯納德一時因為奇貨可居,從被歧視的邊緣人一夕間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故事的高潮在於野蠻人在文明世界的衝撞,不論是用被視為糞土的莎士比亞名言去追求列寧娜,或是與世界的控制者關於宗教、文學、科學的辯論,而琳達的死成了最後一根稻草,讓野蠻人徹底的崩潰……

 

這本書採用很科幻的形式來讓讀者思考:如果我們只在乎物質,只在乎膚淺短暫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滋養,那真的可以稱得上是文明與進步嗎?當人們拋棄了憑藉自我意志的思考、沒有自我選擇的權利、言行都受到制約的影響、無法在獨處時面對內心的自我、對於生與死的真相一無所知、亦無法和人產生情感的羈絆,那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與動物或是機器有有何差別?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好新世界呢?

 

此書除了先前提到的問題之外,它在文中用了相當大量的莎翁名言,在一個對莎翁著作不熟悉的我而言,實在覺得很難產生共鳴。再加上好讀出版將附註寫在每個章節的最末,讓人得不斷來回翻閱,其實也造成不小困擾。覺得翻譯已經有種「超譯」的感覺了,再加上引經據典過於繁雜,以至於我看沒多少頁就覺得筋疲力盡,一本不到三百頁的作品,原本應該一天能讀完,竟然硬生生拖了三天,不得不說若不是真的精通莎翁作品,或是在於精神狀態相當良好的情況下,這不是一本很好讀的書,或許未來再找時間重讀,或是換一個翻譯版本,才能會對這本作品有更客觀的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verland0125 的頭像
    neverland0125

    neverland的讀書心得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