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鋪陳像是碗清粥,以一個九歲男孩天真的口吻敘述因父親工作而全家搬離柏林,前往一個叫「奧特-喂」」的地方。但繼續細嚼慢嚥之下,你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個單單論述友情或親情的故事,即使約翰‧波恩沒有明確點出事件的背景,可是文字所透露出的訊息,卻是讓人越看越是擔心。在最後的最後,更會難受的哽咽了起來,被激起的情緒久久無法平復。
有人說「小孩的無知很殘忍」,但是往往能讓人痛不欲生的是成人,在他們眼中的「歧視、隔離、種族清洗」是小孩無法想像的。明明曾經也經歷過「人與人之間沒什麼不一樣」的階段,怎麼長大之後卻生出了「種族優越感」?然而,在那個年代,一切的殘忍似乎都那麼理所當然,甚至覺得這才是真理。人權的天秤極其歪斜,人們卻無能為力去校正。我們唯能慶幸,或許我們能如作者在文末所言:「這些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像那樣的事永遠也不會再發生了。在我們這個年代不會。」雖然這樣期許,但拉遠視角的看了各地的犯罪溫床,或是到更遠的戰亂彼端,只要人類仍在,似乎還是很難等到和平鴿的到來。
雖然那個年代有種種無理的事情上演,但作者用了兒童的語言與角度去描述,筆調溫柔到幾近無痛,沒有戰爭的畫面,也沒有殘酷的細節,即使筆下描繪的是多麼讓人絕望的故事。或許,越是輕描淡寫,才越是讓人不寒而慄吧?
布魯諾,納粹軍官的九歲兒子,因為出身而衣食無虞,對世界充滿期待,是個親切純真的孩子;舒慕爾,被關在圍籬另一邊的九歲猶太男孩,因為身分而毫無尊嚴,對世界充滿絕望,是個擔心受怕的孩子。不一樣的出身、不一樣的際遇,兩個反差極大的孩子,卻成了彼此唯一的朋友。看著兩人相知相惜,雖然眼中的世界天差地遠,但卻沒讓兩人之間生出嫌隙。而兩個人手牽著手,卻一步步走向自己父親所打造的陷阱。多麼殘酷的結局,但卻又是早就可以猜透的。作者仁慈的用了幼童的無知來減輕他們的恐懼;但卻又以同的原因來加重加害者身上枷鎖的沉重,大概如此的安排,才能讓人頓悟與清醒吧?另外,或許讓布魯諾永遠不知道實情,而不是要面對巨大的矛盾和衝擊,可能還是比較好的安排呢。
相對於另一本同樣題材的作品「安妮日記」,雖然安妮來自於真實生活的點滴筆記,但更喜歡這本營造的氛圍。這是一個很短,很簡單,卻很沉重的故事,讀完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本書榮獲『一本罕見的傑作,幾近於完美之境!』如此高的評價。而基於這本書的遣詞用字,十來歲的小孩就可以理解體會,推薦給大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