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6091502253232.jpg

終於看完了,當初怕候機太無聊,索性買了本書填充空檔。想不到,事到如今過了一個多月,我終於把它結束了。

 

如果有人跟你述說了一段在你身上發生的事,你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你會相信對方嗎?但如果換了個前提,你喝了不少酒精,在恍惚之中,究竟哪些記憶才是真的,你真的能夠判斷嗎?

 

這本書,糾纏在一條軌道、軌到外看出去的兩戶人家,出場人物不多,所以要揪出真相理應不會太難。除非,你從頭到尾都被騙了。

 

劇情之始,「從車窗外看到的景象,竟然可能成為殺人案的關鍵證詞」,也因此展開一連串的故事。但內容卻不如書名與「列車」有太大的關連,可能就是個楔子,是個開端。談的不是緊張刺激的「列車命案」,反而比較像因為情感糾葛而引發的「都會命案」。故事本篇以三個女人的視角不斷切換,編織而成。酗酒的前妻瑞秋、奪人所愛的第三者安娜、曾在藝廊工作的褓母梅根。

 

不知道有沒有人也像我或瑞秋一樣,看著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會悄悄的猜測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或許是他的身分,或許是他所經歷的故事,也因為這樣,即使把我丟在人來人往的街道邊,我也可以因為這樣的小樂趣而不感無聊。而書中的瑞秋,她為軌道邊的15號住戶的男女主人各自取了名字,也為他們編擬著他們的美好人生。

 

只不過,報紙頭條卻寫著15號的女主人竟然失蹤多日。

 

不得不說,這個開頭的巧思確實很吸引人,很快就會讓人想一探究竟。只是三四百頁的厚度,全書像擠牙膏似的,讓作者細膩的描繪了太多的細節,雖然一部分是為後面的真相做鋪陳,但仍稍顯冗長。而對於兇手的描寫卻過於稀薄,明顯作者是想混淆視聽。

 

另外,作者把酗酒、不太可靠、有時候像是失去理智的瑞秋,描寫得相當傳神。但相較起來,以梅根或是安娜做為主線時,卻沒有足夠立體的人物性格呈現。算是蠻可惜之處。

 

對於這本書,以新人之姿寫出這樣的作品的確相當高手,但是對於網路上「一致上癮推薦」,我個人覺得算是挺好看的,看如果抱持太大的期望,就像不少讀者說的:「會因為期待,而被打了折扣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