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複眼人.jpg

比起《單車失竊記》的較高敘事性,小說之外,《複眼人》像是寓言也更像詩,一首用著略為抽離情感的輕柔呢喃去編織的詩。斑斕色彩的絲線中揉合了對自然的關懷與人生的哲理,在細膩卻淡然的文字下,來回於寫實與超現實之間,織出的畫面隱藏著深刻的隱喻與暗示。

 

書中有兩座島,從滿是神話色彩的瓦憂瓦憂島揭開序幕,面對必須放逐出海的次子命運,少年阿特烈在海上漂流數日後頑強地存活下來;海的彼岸是東岸尚未被破壞殆盡的台灣,失去了丈夫和幼子的教授阿莉思也失去了生存意志。一邊是求生的阿特烈,一邊是求死的阿莉思,橫跨在兩人之間的除了文化的隔閡,介於這兩座島之間的是龐大的垃圾漩渦,沖刷自環太平洋的陸地,人類的遺棄物在洋流的推進下所聚集而成,而這幾乎可以被稱為垃圾島的存在卻緩緩地往台灣前進……

 

兩條主線穿插交疊的出現,另外再融入其他讓故事更有韻味的角色,例如既是森林生態博士、森林搜救隊、也是計程車司機的布農族達赫;被母親與過去的記憶束縛的阿美族咖啡店老闆哈凡;視自我挑戰與冒險為生存意義的丹麥人傑克森;充滿矛盾卻又彼此吸引的工程學者薄達夫與海洋生物學家莎拉。不論是原住民、漢人,還是來自各國的外國人,每個角色像是一圈圈漣漪,用不同的思維與文化對話著,相互影響也參與了彼此的生命。除了主要人物之外,作者大量的描繪山與海的姿態,用擬人與想像的手法去賦予大自然聲音,讓大自然不只是背景,而是個安靜的旁觀者,甚至在冥冥之中有無形的呼吸與力量。

 

吳明益的配角塑造往往相當出色,但這個故事的主線還是很明瞭的,困在舊日傷痛的阿莉思在遇到貓咪Ohiyo和單純的阿特烈之後,雖然語言不通,卻還是向對方梳理自己的過往。於是,一直不願面對、流淌著血液的傷口終於慢慢結痂。阿莉思踏上了丈夫與兒子最後的登山路線,來到了那一片岩壁,救贖了自己。

 

在故事中,與大自然相處可說是最重要的課題,每個人物都透露出對這塊土地的愛戀與哀愁。雪山隧道對岩盤穩定的影響、因觀光產業興建的醜陋人造物、開挖海洋深層水卻對生態造成微妙的變化、無法分解的塑膠大面積的覆蓋海洋、後退的海岸線、石化產業汙染蚵場、過度獵殺鯨魚與海豹等,人類恣意地破壞,貪婪的只在乎近利,如同書中寫到:「我們總是在夠用以外,多取一份」。即使在環保團體的呼籲與倡導下,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意識到環境正在以緩慢的速度步向毀滅,但有更大多數的人對於財團與政府的共謀從無能為力,慢慢轉變為麻痺與漠視。雖然作者在書中未流露批判或譴責的口吻,但憂傷的情緒卻沾染在每個角色身上。對於這塊受到傷害的土地,我們不能沒有親眼瞧見就當作不存在。

 

而書中另一個讓人深思的是「複眼人」究竟為何?「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小眼組成的視覺器官,優點是能夠為動物提及廣闊的眼界,利於作出更快速的判斷和反應。那「複眼人」呢?書中的「複眼人」只能觀看不能介入,它安靜的凝望大自然的生與滅,它是大自然的假想,還是人的內心抽離出的另一種聲音,或者是眾人多方觀點的化身?如同結局對瓦憂瓦憂島的安排,托托的是生是死,書的尾聲還是留下許多謎題,懸而未解。

 

在讀《複眼人》這本書時,雖然篇幅短,我卻花了比《單車失竊記》更多的時間。主因大概如作者在後記所述,他總在寫完一段後,把故事擱在那,等待另一個人物在腦中浮現,告訴他故事要往哪裡去。而我也是讀了一段後,讓思緒晃了一圈再繼續讀。雖然故事線不會顯得凌亂,但卻是行板的曲速,不論是應該要震撼人心的撞擊場面,或是在山中迷航的緊張橋段,故事都不顯的加速或慌亂,皆是一慣的優雅。這本書用充滿浪漫色彩的奇幻風格包裝了許多議題,環境保育、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觀光效益帶來的荼毒、媒體的獵巫行為等,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也希望讀者能藉由「複眼」來尋找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方式與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verland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